中國政治風險巨大 台灣新創科技企業湧向東南亞開拓商機

經貿外交

《日經亞洲評論》12月12日報導,隨著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穩定度減弱,台灣的科技新創公司正在加強對東南亞國協(東協)的關注,台灣擁有一些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晶片製造商。

由於台灣與中國之間關係緊張,以及亞洲最大經濟體的前景黯淡,希望制定區域成長計畫的台灣新創科技公司選擇落腳東協10個成員國。

創未來科技積極拓展東南亞商機

台灣雷達和反無人機硬體新創公司創未來科技(Tron Future)成立於2018年,是積極在東南亞尋找交易的台灣新創公司,因為該公司的產品具有國防和軍事用途,中國市場並不吸引創未來。

「考量我們公司行業的屬性,中國不是我們將進入的市場。」創未來創辦人兼執行長王毓駒告訴《日經亞洲》記者。

他強調:「新加坡、越南等東協國家對無人機檢測有需求,因此這是我們進入東協市場的重要原因。」

創未來表示,透過當地的分銷合作夥伴,它已經在這兩個國家獲准銷售產品。目前,該公司計劃在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尋找合作夥伴,透過這些合作夥伴銷售其產品,並在東協獲得更牢固的立足點。

今年11月,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對《日經新聞》表示,2022年台灣企業對東南亞和南亞的投資,首次超過對中國的投資。去年,台灣在印度等地區的投資達到52億美元,超過對中國投資的50億美元。

台商對東南亞和南亞的投資,首次超過對中國的投資

中國共產黨從未統治過台灣,但是聲稱這個擁有2,350萬人口的島嶼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也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台灣。

許多台灣人認為自己與中國截然不同,政治緊張局勢一再讓兩岸關係陷入冷淡。

兩岸商業領域也出現緊張局勢。今年10月份,科技巨頭富士康涉嫌逃漏稅等違規行為,遭中國當局調查後,北京敦促在中國經營的台灣企業展現「責任」。

台灣富士康(即鴻海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組裝生產商,也是蘋果智慧手機iPhone的最大供應商。

在兩岸緊張局勢中,一些台灣新創公司很快將目光從中國轉向東南亞國家,以東南亞基地作為成長的驅動力。

走著瞧已經打開東南亞利基市場

與創未來科技一樣,成立於2012年的人工智慧軟體供應商走著瞧(Gogolook)已經掌握利潤豐厚的東南亞市場。管理顧問公司貝恩公司(Bain & Co.) 預計,東南亞地區的數位消費者人口將從2022年的3.7億增加到增至2027年的4.02億人,增幅為8.6%。

台灣新創公司走著瞧(6902)表示,它已經在泰國設立第一家東南亞子公司,走著瞧主要對電信公司和金融機構提供反詐騙解決方案。

「東南亞地區正在經歷數位轉型,詐騙相關的社會問題明顯增加,但是缺乏反詐騙解決方案和技術。而東南亞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潛力巨大。」走著瞧的營運長朱滿宇告訴《日經新聞》。

該軟體公司是30 家台灣新創公司組成代表團的一員,該代表團於11月份參訪新加坡,尋求東南亞地區的合作夥伴,並與美國科技巨頭微軟、風險投資家和新加坡新創公司等公司會面。

當時,由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NDC)副主委高仙桂率領新創公司的訪問團,國發會負責監督協助台灣新創企業進入全球市場的工作,這是國發會首次帶領台灣新創公司前往新加坡進行商業考察。

高仙桂告訴《日經新聞》,隨著企業界熱議消除中國風險的話題,這次率團訪星,是為了幫助年輕的台灣企業受惠於供應鏈轉向東協的趨勢,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前中國曾經是許多台商的製造和生產基地。

泰國與大馬數位支付的滲透率很高

「台灣是以法規為基礎的經濟體,而我們知道,中國一直受到政治領導人的操縱,法規變來變去,也為中國營運的公司或員工帶來風險。」高仙桂強調。

曙客(FunNow Group)是另一家考察新加坡的台灣新創公司,該公司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對商家提供娛樂預訂服務和數位轉型的解決方案。

曙客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陳庭寬告訴《日經新聞》記者,目前,他公司40%以上的收入來自東協市場,為5,000多家商家提供服務。

該公司看到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成長機會,這兩個國家的數位支付和送餐服務的滲透率很高。陳庭寬指出,這些市場的消費者人數保持成長,用戶尋求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中國市場已經過成熟,而且過度飽和了,我們決定去東協成為領導者,而不是與中國的互聯網巨頭競爭。」陳庭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