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腳麻、頭暈...代表快中風了?中醫師:氣血運行不暢與「這個體質」有關

中醫養生

頭痛、腳麻、頭暈,是不是代表快中風了?

冬季天冷溫差大,只要天氣一變冷,許多年長者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會擔心自己快要中風。

那麼該如何從中醫看腦中風前兆並預防?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表示,確實中風前的許多徵兆千萬不得不小心,出血性或缺血性腦中風,均可能以急性頭痛開始,「身體血管有阻塞或視神經有壓迫,通常也是以手麻、腳麻為表徵,所以提高警覺這個觀念絕對是正確的。」

中醫師:氣血運行不暢,與「這個體質」有關

不過吳宛容也提醒民眾,不用過度緊張,「因為中風除了身體的不適感以外,常常還會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半邊肢體無力、單側感覺異常、語言障礙、行為變化或意識改變,當有這些狀況出現,才需要盡快去急診,不然建議先以中醫針灸治療為優先,因為中醫對於改善微循環非常有療效。」    

吳宛容進一步指出,現代上班族久坐、運動量少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這多半與氣滯血瘀體質相關,「凡離開經脈的血液,若不能及時排出或者消散,而滯留於人體內的血液與淋巴,或因血液運行不暢或是淋巴回流不佳,而囤積於經脈或臟腑組織器官之間,都統稱為血瘀。由瘀血內阻而引起的病症,大多與心臟與血管的循環有關。」

如何觀察自己有氣滯血瘀的體質?

吳宛容表示,首先觀察舌下絡脈是否有瘀斑、面色是否晦暗、唇色是否紫暗。「嚴重的血瘀容易成為血栓、出血、腦中風、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血瘀會產生實質性的病理產物,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從早期病變、形成、生長變大,直到最後崩潰堵塞血管,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她提到,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在斑塊生長到一定程度,嚴重阻礙血液流動,出現頭疼、頭暈等症狀時才來就診,「其實在這之前斑塊已經存在很久了,只是沒有症狀或者症狀不明顯,沒有人注意。而年紀的增長也會造成管腔的狹窄,所以斑塊塞到哪,就是哪裡中風,如果被診斷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也正是下肢動脈血管被斑塊阻塞導致血流不暢,而形成腿的酸脹疼麻。

中醫如何預防腦中風?

那麼中醫是如何處理斑塊阻塞導致血流不暢的問題呢?

吳宛容說明,中藥對於斑塊的處理常用丹參、 天麻、三七、山楂、烏藥、桃仁、紅花,「其中地龍與水蛭對於斑塊的處理效果是最佳的,如中醫很有名的方劑抵擋湯與補陽還伍湯裡面就有這類型的蟲類用藥。」

她指出,蚯蚓即是中醫俗稱的地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地龍性不寒不燥,有清熱、怯風活絡、活血化瘀、治療氣虛血滯、氣喘胸悶、心悸氣促之效」。吳宛容也建議在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前,還是先諮詢一下醫師,若本身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就不建議再重用,以免造成出血及溶血的狀況。

「四肢易瘀青、皮膚易冒出細小紅點的人也要注意,因為這代表你的血管比較脆弱,不適合再補充具有通絡血作用的保健品。」吳宛容提醒,慢性病患者也要注意本身是否有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否有在吃活血化瘀的中藥配方,包括冬季進補常用的當歸、丹參、川芎、川七、紅花、洛神等食材也都具有活血的效果,在搭配上要先諮詢專業合格的中醫師才對。   

吳宛容也建議在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前,還是先諮詢一下醫師,以免造成出血及溶血的狀況。(圖片來源/mac8739@pixabay)

飲食「營養均衡」也是預防小中風的要訣

如何在生活中預防腦中風?

吳宛容建議除了多運動、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肪等危險因子外,平日飲食營養均衡也是預防小中風的要訣。

「蔬果的攝取要大於肉類,選擇動物性食物時,請記得此選擇順序:魚肉優於禽(如雞、鴨)肉,禽肉優於豬、牛肉。對於魚類之外的海鮮,則要謹慎選擇和食用,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如蝦、蟹、魷魚等食物。」

她也強調,平日應注意攝取富含鉀、葉酸、抗氧化物和鈣的食物,以及含豐富可溶性纖維的燕麥和豆類等,「最重要的就是留意鹽的攝取量,過量的鹽分攝取,會使人體內的水分滯留,引起血壓上升,增加病情的惡化,所以不僅是食用鹽需要留意,避免過量以外,其他像是味精、罐頭、加工食品等,也都含有較高含量的鈉鹽,應盡量少食用;加工過的湯品或火鍋,湯中的鹽分也很高,盡量避免飲用。」

吳宛容表示,若患者覺得低鹽的飲食降低了胃口,可使用八角、花椒、肉桂等天然辛香料來調味,減少鹽分的攝取來預防中風。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