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候選人提醫療支出提升至GDP 8%...台灣做得到嗎?專家、民團提建議及解方

醫療政策

根據2023年台灣投資健康報告指出,台灣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約6%,顯著低於OECD國家平均8.8%,而國內目前癌症存活率、平均餘命等重要健康指標也都落後於日本、韓國以及部分OECD國家。

新藥新醫療科技健保給付時間太長,也讓台灣因此無法充分與國際接軌,雖衛福部目前核定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為4.7%,同時新藥跟新醫療科技預算也編列71億元,但專家及民團認為這部分對於創新治療接軌國際指引還有一大段差距。

目前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及柯文哲,已陸續提出醫療保健支出的占比,希望超過8%的目標,但要跟國際接軌,目前還遇到哪些困境,又有哪些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醫療政策比拚》綠營主打健康台灣 吳欣盈強調數位醫療、蘇清泉拋「0到6歲健保國家出」 )

新藥健保給付受限,未來跨國臨床試驗恐會跳過台灣...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先指出,目前癌症病人在治療、用藥上的困境,第一是等待時間太長,「最新數據是783天,中位數是552天,比一般用藥多一倍的時間,即使健保給付了,給付條件仍是嚴格限縮。」她指出,2019年台灣癌症基金會根據醫療科技評估(HTA)分析,大約僅3成病人可以獲得健保給付。

蔡麗娟表示,癌症新藥在申請時給付的生效率,這幾年來都在降低,「統計2017-2022年這個階段,比前一個階段(2011-2016年)降更低,從65%降到58%,若從癌藥擴充適應症的生效率,則是從55%降到49%。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況?就是因為新藥新科技的預算不足。有多少晚期病人能夠等超過2年?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庭自費用藥變成常態,這不只是用藥問題,還有醫療公益性、醫療階級化問題。

她強調,健保成立初衷就在於醫療平權,需要去正視新藥新科技的發展,才能解決病人用藥困境。「此外,這對醫界來講也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因腫瘤科醫師在做治療計畫時,還要衡量病人的口袋(收入),就常常以健保有給付的藥來設定治療計畫,但這跟國際臨床治療指引是不相符的,而新藥臨床試驗是新藥研發產業中最重要的核心,每個藥廠在積極做臨床試驗時要找的就是標準治療的病人,但在健保體制下要在台灣要找到這種標準病人的難度也增加,未來很多跨國臨床試驗就會跳過台灣。

蔡麗娟指出,歸根究底就是政府預算不夠,「但也沒辦法從健保體制內解決,漲健保不是財務問題而是政治議題。」她認為在處理癌症時,應跳設計一個脫健保資源的機制,由政府額外挹注基金,來解決病人在還沒有健保給付前的過渡期,提早用藥減輕其負擔。「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去幾年跟病友團體發行了『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也去拜會總統候選人,希望他們能理解醫療是基本人權,如果能讓民眾更健康,尤其是罹患重大疾病可以讓其減輕負擔,這應該是國家領導人責無旁貸的責任。」

她也強調,希望不論哪一黨候選人當選,上任後可以很快落實癌症藥品基金,以及是否需要有法源專法訂定,還有進度上明確的期程,都能盡快執行。

台灣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約6%,顯著低於OECD國家平均8.8%。

醫療支出3大塊好好分配,有望解決目前困境

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則提到,提高GDP占比是大家的共識,「但一下要漲2%、3%....錢到底怎麼來?把所有壓力都放在健保,這是不可能的。」

他指出,整個醫療支出裡可以分成3大塊,「第一塊是跟健保有關的,要重新思考健保當初的設立邏輯,大家認為是社會保險,如果錢不夠就是政府出,但過去錢不夠的時候反而是漲健保費,把壓力放在人民身上,這是不對的,整個邏輯需要重新思考。」

「第二塊,過去建立健保的專家學者也紛紛站出來說健保不對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現在的健保跟當初設計不同。」康照洲表示,過去健保沒有總額制,「開始有總額後就像嗎啡,尤其政府單位最開心,把該負的責任轉嫁給醫療單位,健保加上總額是否就像馬跟驢交配繁衍出騾,但騾就不能再繁殖下去這樣的狀況,大家自行思考。政府的預算也是從我們的稅收來的,有事的時候不也應該出錢嗎?」他也提到第二塊包含自費醫療和自我照護,「像是健檢等,很多政府免費健檢但國人都不去用,這塊應加強宣導。」

最後一塊則是公務預算,康照洲表示,不管在公共衛生還是疾病防治,像是疫苗接種預防等都應該加強,「另外像是愛滋或一些罕病、癌症基金等也應該由公務預算支出,若把這些好好分配,不論是8%、9%或11%,或許都能很快達成。」

他強調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政府的「態度」要先拿出來,「第一是要解決時間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學習日本,拿到藥證60天立刻核價,如何做到我們再來想辦法。第二個藥價差,大家也不是不願意把藥價降低,讓自費病人可以使用,但因為又多了一個藥價差,很多人都降不下來,不過如果大家願意一起來從各面向探討,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專家提出國內對於健康投資目前仍未解決的困境,以及未來醫療支出能否提升至GDP 8%的關鍵解方。(攝影/陳稚華)

健保總額成長率勿低於6%、點值保持在0.95以上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這次藍綠白三黨候選人最大的共識就是「健康是投資不是成本」,另外,醫療支出提升至GDP 8%則需要有配套,「健保的關鍵在於總額的成長率要夠,如果在不低於6%的情況下去增長,大概6年後GDP可以到8%以上,趕上世界各國,所以健保總額成長率是關鍵中的關鍵。」

洪子仁分析,「健保總額成長率若是6%時,一年約增加480億到600億的總額出來,經過8年後,很多目前看到的困境才能有根本性的解決,對新藥新科技、醫護人員的薪資、醫院設備更新等支撐才會夠。」他也表示先肯定政府在日前提出今年健保總額平均點值若低於0.9會補到0.9,「但我們也希望對於健保點值是一個常軌化的措施,若明年無法達到1.1元,起碼能先到0.95,不足就要啟動補路機制,那錢從哪裡來?就要請政府從公務預算來補,這也是健保會中大家的共識。像今年政府增加240億到收入面,(點值)不足0.9的部分就是從公務預算拿來補的,這是我們肯定的部分。」

另外,洪子仁也提到醫療費用這10年來成長最大的推動力量,不見得是外界以為的人口老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新藥跟新科技的快速發展,未來世界的進步幅度還會更快,若現在沒有充足的健保成長率和總額,很難因應未來因新藥新科技帶動的醫療費用成長。所以我也呼籲,第一健保總額成長率未來不要低於6%以下,第二希望常態化讓醫療機構點值保持在0.95以上,若能在這2個條件下執行,我認為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理事長勝間英仁也回應表示,若沒辦法好好增加台灣的醫療支出,可能帶來的最嚴重後果是,台灣會在臨床試驗上跟國際脫軌,「解決方法應是醫療投資提升至GDP 8%,最終希望能超韓趕日,甚至達到11%,數據和證據非常重要,我們也持續跟政府溝通,希望可以在產官學界、醫學會一起合作,讓台灣不會落後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