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購地年減362億元、部分上演「互丟」 商仲:陸續轉進公辦都更或捷運聯開案

不動產

「2023年是非常難以捉摸的一年,但過去一年台灣在市場不明確的情況下,相對於其他國家表現是突出的。」第一太平戴維斯董事長黃瑞楠今(20)日指出,今年初心情是非常緊張的,因為第一季商用不動產交易數據幾乎快創下10年新低,但隨後包括新光一號標售、專業投資機構取代壽險業、加上科技業重返工業地產買方,最終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達到1391億元,僅年減近4%,展現充分韌性。

第一太平戴維斯今(20)日舉行年終記者會,回顧今年商用不動產表現以及展望2024年。第一太平戴維斯董事長黃瑞楠總結,今年台灣的商用不動產展現充分韌性、頂著下行壓力,展望2024年,隨著整體經濟環境進入軟著陸、出口產業好轉之下,商用不動產市場有望在平穩中見曙光。

囤房稅2.0三讀通過,商仲:預期建商更謹慎思考區位及產品定位

首先針對住宅市場方面,近期囤房稅2.0三讀通過,預計將在2024年7月上路、2025年開徵,業界普遍認為,未來以囤房大戶、持有多戶新屋、有大量餘屋的建商最受衝擊。

黃瑞楠認為,囤房稅2.0三讀通過後,預計住宅市場可以回到更健康的狀態,畢竟投機比重過高並不利於整體市場發展,隨著這幾波管制措施祭出後,預期建商會更加謹慎、思考產品定位及區位的合理性,因此研判購地速度也會跟著放緩。

建商購地年減362億元、上演「互丟」,轉進公辦都更或捷運聯開案

回顧2023年大型土地交易市場,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統計3億元以上的土地與地上權交易額,累計今年以來僅1199億元,其中,建商購地也同步下滑至734億元、年減33%(年減362億元),購地規模回到2017~2018年的水準。

第一太平戴維斯副總經理陳逸鴻分析,政府這幾年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對於建商造成衝擊,再加上過去建商手上太多庫存選擇放緩購地腳步,預料未來2~3年仍是「出清庫存」為主要策略;甚至今年前10大土地交易案來看,「有些交易是由建商互丟,並不是建商直接找地主買。」

陳逸鴻也觀察,儘管建商購地策略偏向保守,但有不少建商開始積極參與公辦都更、捷運聯開案,最主要原因在於,建商參與公辦都更、捷運聯開案在銀行融資的限制並沒有像購買素地這麼嚴格,取得利率及成數都比購買素地的條件相對好,造成建商轉向。另外,通常公辦都更及捷運聯開案的地點也相對好,因而獲得建商青睞。

科技業成為主力買盤,全年豪砸430億創近10年第2高

另外,商用不動產的概況,第一太平戴維斯也統計,今年截至12月19日止,3億元以上的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達1391億元,僅比去年小幅減少3.9%,除了靠著新光1號標售衝出306億元之外,再加上第四季升息循環確定告終之下,像是科技業也紛紛重回市場,讓第四季交易額有所回升。

「保險業在今年完全不見了,最主要是因為升息太快,投資變化難以跟上升息腳步。」陳逸鴻指出,進一步盤點今年商用不動產交易的買盤,其中,科技業成為主力買盤,全年購置430億元,創下近十年來的第二高紀錄;其次則是建商、專業投資機構。

陳逸鴻解釋,專業投資機構一直以來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今年之所以大幅提升,主要是因為保險業受限於最低投報率高門檻,因而買氣縮手,使得原本在市場上活躍的專業投資機構則有機會買到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