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食品安全意識的提升,消費者愈來愈重視吃下的每一口食物是否安全,不過若是想在傳統或黃昏市場買有機蔬菜,那可能得記得「停看聽」,以免買到雖然標榜「有機」,卻可能有多項農藥殘留的蔬菜。
消費者保護基金會今(03)日召開「傳統市場有機蔬菜現形記」 記者會,分別在雙北及臺中市的傳統、黃昏市場採樣共12件農產品,調查結果顯示,12件農產品中,有4件農藥殘留超標、遭評定不合格,包含攤商掛牌或立牌寫「有機」或「有机」的蔬菜2樣,已有違法疑慮。
「有機」擅自使用恐違法,菜販需展示原產地、品名與檢驗證書影本
消基會採樣的12項農產品,黃昏與傳統市場分別採樣6項。傳統市場中,菜攤有以掛牌或立牌書寫「有機」或「有机」販售的樣品共3件,菜種分別為皇宮菜、紅莧菜及小黃瓜。消基會發現,該等標榜「有機」或「有机」的攤商皆無展示有機農產品或有機轉型期農產品驗證證書影本。
律師胡峰賓指出,「有機」是法定名詞,根據《有機農業促進法》規定,只有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等過程,經檢驗合格才能使用,若未經檢驗合格即擅自使用「有機」名義或其他足以使他人誤認的方式(如有机)販賣、標示,就有違法疑慮,「有機要很明確,有機不能夠有玄機」,且若是經認定不是有機商品,卻以有機商品名義販售,恐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另外,胡峰賓表示,菜販在賣散裝的有機農產品、有機轉型期農產品時,應該在陳列販賣處以告示牌展示品名及原產地(國),以及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轉型期農產品驗證證書影本,若經認定確實為有機商品,但現場未有有機農產品或有機轉型期農產品驗證證書影本,則可依《有機農業促進法》第32條令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消基會也建議主管機關,傳統市場攤販自行以立牌書寫「有机」字樣的商品標示,是否就是「有機」商品,應進行查察,且應進行宣導教育,避免攤商在不知相關規定下誤用「有機」字樣作為品名,誤導消費者;此外,傳統市場蔬菜來源多樣,業者較無法自主檢驗把關,建議應加強抽驗頻率。
採樣12件有4件不合格,標榜「有机」的皇宮菜7農藥超標千倍
農藥殘留的部分,消基會調查顯示,12件樣品發現有4件以「質譜快篩測試」結果比對《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評定為不合格,在有機字樣標示及同市場購買的對照樣品中,有3件檢驗結果被評定不合格,分別是「有机皇宮菜」、「皇宮菜(對照樣品)」、「紅莧菜(有機菜攤)」,皆從傳統市場採購,其中「有机皇宮菜」共檢出9種農藥,其中的7種農藥殘留還高出殘留容許量標準,若將7種農藥的危險商和高達2017,等於超標逾2千倍;剩下另1件不合格為黃昏市場採購、未標示有機之韭菜。
檢驗長凌永健說明,危險商(Hazard Quotient)為農藥檢出濃度與殘留容許量標準之比,也就是測出來的毒性濃度除於標準濃度所得出之倍數,「數字越大,危險越高」,而危險商和則是各危險商之加總,以方便消費者排序不合格樣品的危險程度。
消基會補充,若以各地農產運銷公司做法,這些農藥殘留有疑慮的商品會被攔下禁止拍賣流入市面,然而傳統市場的蔬菜來源不只有各地農產運銷公司,可能還有從中盤商或直接來自產地等途徑,期間各盤商若未自行把關,可能就會將農藥殘留不合格的商品流入市面。
想買有機農產、吃得健康?消基會提3資訊、3步驟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提醒民眾,並不是標榜「有機」,然後價格看起來比較貴就真的是有機蔬菜或完全無農藥殘留,而是要注意法令規定有機農產品所需的證件資料。
胡峰賓表示,消費者若購買有機包裝蔬菜,依據《有機農業促進法》第18及20條,包裝上除了會標示「有機」的字樣,還可以認明「有機農產品標章」、「驗證機構名稱」及「驗證證書字號」這3項資訊,並且可透過「臺灣有機農業資訊網」查詢有機商品資訊。
若是購買有機散裝農產品,依據《有機農業促進法》第19條,販賣處應以告示牌展示「品名」、「原產地(國)」及「有機農產品或有機轉型期農產品驗證證書影本」3項資訊,若消費者挑選的有機商品陳列處未發現這些資訊,建議多加詢問,避免買到「假有機」的商品。
最後,吳榮達補充洗蔬菜的3步驟,第一,先「浸泡」,將蔬果浸泡在水中約3分鐘,讓表面的農藥溶解;第二步「沖洗」,用流動的清水沖洗蔬果,讓水流把殘留的農藥帶走;第三步,「切除」,使用刀具切除蔬果的蒂頭、根部、或表皮等不容易清洗的凹陷部位,以正確的方式清洗蔬果,除去附著在蔬果上的殘留農藥,就能降低攝食農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