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紐約》胖、瘦與口袋荷包呈正相關?在曼哈頓不容易看到胖子

走讀紐約

都說美國胖子多,但住在紐約曼哈頓一陣子以後,突然發現,附近的居民好像幾乎都是苗條或中等身材、頂多豐滿,真正的胖子並不常看見。

過去有此一說,在美國,貧窮的社區胖子很多,但是高級住宅區的居民倒是很少胖子。因為美國的超市賣場,生鮮食物的價格比加工食品貴上許多。

實際來到這裡生活之後,慢慢感受到此言不虛。因為生活在這居住及飲食等等各項基本開銷成本都居全球巔峰的大都會,居民對於自己的健康相當講究。

生鮮食物成本高,超市仍然門庭若市

儘管生鮮超市的商品價錢都不低,但住在這裡的人就是會去生鮮超市或是小農擺攤的農夫市集採買。街道上隨時都能見到手提超市購物袋的人們。

農夫市集也是近些年來越來越流行的生鮮採購地。這是一種在地食物的風潮。從鄰近大城市的小農場帶來的農作物或手工製作生產的乳酪、烘焙食品,其實價格一點也沒有比超市或麵包店便宜,但生意都相當興隆,因為新鮮無價。

整體來說,紐約市曼哈頓主要超市的生鮮食物價格都差不多,若以台灣的生鮮食物價格來比較,除了牛肉、牛奶、雞蛋價格不比台灣貴,甚至有些還更便宜以外,多數蔬果的價格都比台灣貴上幾倍。

關於紐約市的生鮮食物行情與產地等等資訊,可以詳見之前的一篇文章〈走讀紐約》曼哈頓超市裡什麼都有 從架上蔬果一窺美墨緊密關係〉

在曼哈頓地區的農夫市集販售的蔬果。生活在曼哈頓,不論生鮮超市或是農夫市集,進口與在地生產的新鮮蔬菜水果價格都不便宜,但居民很買單。

熱食沙拉都很貴,加工食品相對便宜

如果購買超市裡面自助吧檯的秤重熱食和沙拉、或是冷藏櫃包裝好的即食食品(類似台灣和日本便利商店裡面的熟食),食材也大多天然,但價格同樣不斐。

至於大賣場裡面販售的微波爐調理食品價格相對就低一些,即使是在紐約市曼哈頓地區的超市。

另外,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在曼哈頓,大大小小餐廳多如過江之鯽,但仔細看看餐廳的菜單,即使是美式餐廳也有大量菜色屬於偏向慢食的義大利菜或東方菜。以曼哈頓上城西區林肯中心一帶來說,餐廳很多,但沒什麼速食店。

位於曼哈頓街角的餐廳。曼哈頓有很多餐廳都有戶外座位區,屋棚裝飾許多人造花朵。這些餐廳內的菜色大多偏向義大利菜或亞洲菜的慢食。

肥胖標準不同,台灣過重在美國正常

每年3月有個世界肥胖日(World Obesity Day),警醒著現代人注意飲食、維持正常體重和脂肪量,保護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超過10億人屬於肥胖,其中成年人約占6成以上,兒童和青少年比例也不少。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尤其嚴重。

例如美國,根據國家衛生局NHANE(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資料,美國現在有40%以上人口屬於肥胖,其中成年人比例大,嚴重肥胖人口的比重將近1成。

學術界也有許多關於美國人肥胖問題的調查研究。例如,從年齡族群來看,美國人超過20歲以後就有近4成人口肥胖,40歲以上更有45%左右肥胖。

從種族族群來看,非西班牙裔黑人成年人肥胖比率接近5成,是肥胖率最高的族群,其次為西班牙裔成年人、肥胖率也超過45%。非西班牙裔白人成年人同樣有4成以上肥胖。

要注意的是,在美國,BMI達到30以上才是肥胖,如果BMI在27-30只算是過重。但台灣衛生福利部的標準,BMI超過27就是肥胖。不同的標準下,在台灣被歸類於肥胖的人,來到美國只是過重而已。所以如果依照台灣的標準,那麼美國人肥胖的比率應該是更高的。儘管有學者認為BMI不能完全反映胖瘦。

咖啡廳裡的宣導傳單。類似這樣強調健康飲食的文宣在曼哈頓處處可見。與印象中美國食物普遍高糖高鹽高熱量不同,這裡的居民對於健康很講究。

美國胖歸胖,曼哈頓街頭卻很少胖子

在許多調查研究中,收入與肥胖的關係也一直受到關注。有報告顯示,在白人族群中,中等收入的族群的肥胖率最高,高收入與低收入族群的肥胖率相對較低。但在非西班牙裔黑人中,高收入族群的肥胖率又高於低收入族群。

實際上收入與體重胖瘦的關係,或許無法用區區幾個標準去衡量、然後就斷然做出結論。畢竟現實生活中的富裕家庭也不能說就一定比較苗條。

但是生活在紐約市房價物價都首屈一指的曼哈頓一陣子後,就會發現,在住宅社區街道上行走的人,還真的很少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