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12月賣超中國與港股創史上第3高 華爾街發展中國市場遇更高圍牆

金融

隨著華爾街投資銀行發展中國市場的野心遭遇不斷築起的高牆,外資也加快撤離中國A股的腳步,根據統計,去年12月份外資賣超中國股票創史上第3高。

外資12月賣超38億美元中港股票

華爾街大型投行摩根士丹利(大摩)的量化研究團隊周二(1月2日)向客戶發布的報告指出,2023年12月,中國和香港股市的主動多頭基金經理賣超38億美元,為2023年最糟糕的一個月,也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三大月度賣超規模。

《路透》報導,由Gilbert Wong領導的大摩分析師表示,投資人大舉贖回陸股和港股基金,以及投資組合經理進一步減碼中國股票,都導致資金流出中國股市。

受地緣政治風險、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和政策充滿不確定因素拖累,中國和香港股市在2023年結束時成為去年全球主要指數中表現倒數幾名的股市。中國藍籌股滬深300指數2023 年下跌11%,而香港股市恆生指數下挫14%。

儘管北京政府近幾個月推出一連串提振經濟的措施,然而效果非常有限,分析師表示,這些措施不足以恢復市場信心。

摩根士丹利表示,歐洲基金經理人正在急起直追,調整投資組合,減持中國股票等資產,跟上美國同業的腳步。

京東、百勝中國和友邦保險的賣壓最重

這家投資銀行表示,去年12月份淨流出38億美元資金當中,有20億美元是因為投資人要求贖回基金所造成,其餘是由基金經理調整海外資產組合所造成。

摩根士丹利的數據顯示,2023年,騰訊、阿里巴巴、貴州茅台和網易位居權重增加榜首,但是京東、百勝中國和友邦保險的賣壓最重。

與只有做多的同類基金相比,對沖基金(可以做多或做空股票)似乎在12月看到中國股票的價值。

瑞銀經紀團隊表示,在2023年最後幾週,對沖基金大量買入中國股市,因為他們看好北京推出令人驚喜的振興計畫會,並積極逢低買入。

與此同時,華爾街和歐洲投資銀行對中國的業務進行「圍堵」,其規模在現代國際金融中是罕見的。

歐美銀行區隔中國與全球業務

《彭博》訪問的10多位銀行主管透露,歐美銀行圍堵的方法包括華爾街銀行停止向旗下中國子公司的負責人通報敏感的公司策略,今後北京政府無法竊聽或要求銀行提供詳細資訊。

還有歐美銀行在中國前哨基地附近,花費數千萬美元在當地保存財務數據,並建立現場內部控制,一些部門正在考慮重塑資產負債表,以便與母公司分開來。

這些只是全球金融公司中國分支內部發生的眾多幕後作業,這些公司試圖應對世界2大經濟體的緊張關係,以及以國安名義制定的新規則。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匯豐等眾多銀行巨頭與中國有深厚的業務聯繫和悠久的歷史。

總而言之,它正在破壞華爾街巨頭幾年前所追求的夢想。 2020年,中國放寬規則,讓全球投資銀行完全掌控與中國內地合作夥伴設立的合資企業,結束全球投資銀行受挫的時代。銀行高層曾希望將這些業務整合到強大的特許經營權中,以便在保持增長的經濟社會,增強競爭力。

但是這2年,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和政策變來變去,歐美銀行的努力更具挑戰性,地方前哨基地在與中國本土巨頭競爭時居於劣勢。

歐美銀行在中國的管理障礙增加

摩根大通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前董事長奧康納(John O'Connor) 表示:「你在中國會看到更多的圍欄,你也會看到足跡更小,中國資產的報酬真的值得你冒這麼大的險嗎?」

歐美銀行最迫切的擔憂是遵守中國嚴格的新規定,限制企業從中國內地跨境傳輸資料的能力,這迫使許多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創建陸上資料中心,增加成本和管理障礙。

根據《彭博》去年12月份報導,把中國的資訊與其他地方的資訊分開,以及科技本地化的過程非常複雜,以至於後來進入中國的花旗集團被迫推遲在中國建立全資證券業務,高盛和瑞銀等其他銀行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高層表示,管理數據的麻煩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他們普遍擔心美中貿易或是台灣問題的緊張局勢有朝一日可能迅速惡化,這會危及他們經營公司花費數十年打造中國子公司的能力。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