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國兩制」20年 台灣民意要走出自己的路

兩岸關係

適逢香港回歸中國20週年,「一國兩制」是否成功?又成為兩岸三地討論的問題。香港實施「一國兩制」20年,仍然是當年鄧小平說的「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嗎?台灣智庫公佈最新的民調,有52.5%的台灣人民認為中國的一國兩制在香港是失敗的,並且有超過7成的人民不接受台灣與中國之間實行一國兩制。

台灣不可能走香港走過的路

近幾年來,可以發現北京對香港的治理手段日漸緊縮,從2012的反洗腦國家運動開始,可以看見原本在香港的民主思想與行動日漸被打壓,儘管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風起雲湧、2016年民主自決派當選,然而政治檢查與管控甚至造成民主倒退,包括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被失蹤、民選議員備取消資格,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在香港七一運動前則被抓捕。

一連串的打壓行動,海峽之遙的台灣亦能感受得到,民調發現63.2%的民眾認為香港未來的民主是悲觀的,有73.2%的民眾不接受台灣與中國統一,實行一國兩制,在這一題的回答上,即便政黨傾像是國民黨的支持者,也有56%不接受一國兩制,政黨傾向對於接受程度有所影響,但不論是什麼政黨的支持者,都是反對中國統一,實行一國兩制。

立委蔡適應也指出,香港被視為一個實驗「一國兩制」的基地,但顯然香港人民對於中國的支持度不斷下降,恰好顯示中國在這二十年來的統治與承諾是失敗的,儘管台灣與中國之間有所謂的九二共識,但從香港的經驗就可以知道,中國不會容許「一中各表」,只會有「一國兩制」。

台灣何去何從?

那麼,台灣人怎麼思考自己的兩岸政策呢?民調發現,39.7%台灣人民認為台灣應該「走自己的路」,33.4%認為應該「維持現狀」。台灣智庫民調中心主任周永鴻指出,「維持現狀」之所以和「走自己的路」兩者比例那麼接近,是因為「維持現狀」仍是不斷被訴說但沒有定義的辭藻,所以使得空洞的「維持現狀」可以維持那麼高。

近來中國動作頻頻,不管是聖多美普林西比或是巴拿馬斷交後,民調仍然偏向支持走自己的路,台灣智庫民調執委賴怡忠認為基本上「走台灣自己路」的支持度還是高過蔡總統「維持現狀」的路線,府院應該警覺到這樣的歧異,正視民意的展現,在未來資源投注的態度上面,其實應該是投注到台灣其他的國際參與上,才有助於未來的發展。

從被迫接受到自我認同

台北東北亞協會副秘書長董思齊表示,之前剛好代表台中市政府到厄瓜多參加城市會議,一開始將他註記為「China(中國)」,經過溝通協調之後變成「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終究不是台灣,台灣仍然只能被迫接受別人稱呼我們的方式。他拋出一個疑問,台灣的自我認同是什麼呢?

在這次民調中,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外國駐台灣外交機構應稱為「駐台單位」還是「駐華單位」。在扁政府時期,美國在台協會、日本交流協會等外國駐台單位,在內部公文上都被稱為「駐台單位」,但在馬政府時期卻改為「駐華單位」。但經過調查發現,有5成5的民眾認為應該再改回「駐台單位」。

經濟仍是重要因素?

民調也證實,在巴拿馬確定與中國建交之後,蔡英文表示「我們是主權國家」的這番主張,也有5成1的人表示支持,並且認為應該更加堅持我國主權、拒絕矮化,但仍有3成4的民眾認為應該接受九二共識。周永鴻特別指出,在支持接受九二共識的民眾當中,以30-60歲的人最多,在分佈當中,都佔4成以上,他認為這是因為這個年齡層的人都還是主要勞動力,也是家庭經濟的來源,恐怕還是擔心「支持主權」會對經貿、產業造成影響。

如果說香港的政治處境猶如放在海產店水缸裡待中國烹煮的魚,那麼台灣至少是放在比較大的水缸中,還有餘裕閃躲。台灣民眾的意見已經顯示要走自己的路,執政者要如何承接民意,也考驗府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