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包括3年疫情時期 中國2023年經濟成長5.2%創30年來最慢增速

中國經濟

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2%,雖高於官方設定5%左右的目標,但是不包括3年新冠疫情時期,這是中國經濟自1990年以來的最慢增速,凸顯出房市崩盤和消費者信心疲軟,已經重創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扣除3年疫情,中國去年經濟成長放緩至30年新低,歸咎崩潰的房地產市場抵消疫情後經濟復甦的大部分好處。

全年中國GDP成長5.2%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三(1月17日)公佈,2023年第四季和全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都成長5.2%。 這項數據證實李強總理一天前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所說的數字,這位中國二把手在GDP正式發布之前就預告備受矚目的GDP數據,這是罕見的現象。

扣除疫情期間中國閉關3年外,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為1990年以來最慢增長率,即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一年以來最低增長率。

2022年(疫情第3年),中國經濟成長3%,而疫情元年-2020年經濟只有成長2.2%。與2022年較低的基數相比,2023年經濟成長看似令人驚艷,2022年全中國嚴厲的清零封控措施幾乎導致經濟窒息休克。

經過一年的跌宕起伏,2023年5.2%的經濟成長率成功超過中國政府預定5%的成長目標。

鑑於決策官員目前猶豫不決,尚未決定推出大規模刺激計畫,今年中國經濟想保持類似速度的成長會更加困難。國際多家投資銀行對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介於4%至4.9%之間,中國3月份舉行的年度年度政治會議上宣布正式的經濟增長目標。

今年出口需求保持疲軟

短期內,中國幾乎沒有明顯的成長動力。由於今年全球經濟預計放緩,出口需求保持疲軟,多年來,中國家庭受到防疫封鎖的打擊,也沒有得到政府的直接財政支持,在就業市場疲軟的情況下,消費者支出變得謹慎。至於民間企業也在推遲新的投資,而外國投資人將資金撤出中國。

中國領導人決心在電動車和再生能源等領域培育新成長引擎,正在取得成果。不過短期內,這不足以彌補曾經強大的房地產業崩跌所造成就業和整體成長率的不足。

從長遠來看,中國面臨一系列令人畏懼的不利因素,包括青年失業大軍、人口迅速老化、債務水平高企以及外部政治環境惡化,導致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間關係直線下滑。

今年夏天,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創下歷史新高,但找到理想作的機率很小,也因此,許多中國大學畢業生成為在家躺平的「全職子女」,青年失業率處於歷史最高水準。

周三發布的另一項數據凸顯中國老年化問題嚴重。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口2022年出現數10年來首次下降後,2023年又減少208萬人,降至14.1億。

經濟學家擔心,中國可能會陷入物價下跌和需求疲軟相互交替的「惡性通縮循環」,就像1990年代的日本一樣。即使前景如此悲觀,中國決策官員也不願採取更有力的刺激措施,讓許多經濟學家感到困惑,有人解釋說,領導人習近平礙於意識形態因素,不願向經濟投入大量政府資金。

2023年中國各行各業獲利大減、頻繁裁員

相反地,中國只有推出一系列小規模措施,例如小降非指標利率、降低購房者的抵押貸款成本以及敦促銀行向陷入困境的建商提供更多貸款。但是整體來說,這些措施對於扭轉經濟下行壓力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經濟學家表示,政府去年秋季宣布發行1,370億美元的政府公債務,這是解封後採取的最大規模的刺激措施,但仍不足以扭轉經濟下行趨勢。

在去年第一季之後,經濟復甦失去動力,因為全球對中國製的出口產品需求減弱,而中國製造的出口產品是中國經濟在疫情期間的一個關鍵支柱。同時,青年失業率持續高漲和薪資成長疲弱,進一步打壓一般家庭脆弱的信心。

2023年秋季,工廠生產活動再次減弱,消費者物價轉為下跌,經濟陷入通縮。更慘的是中國連跌數年的房價沒有止跌的跡象,進一步壓縮負債累累的開發商收入,並且侵蝕屋主的財富和財務安全感。

北京能否重振消費者信心將是今年值得關注的關鍵指標。

在武漢,32歲的電信公司員工Bella Liu回想起2023年是中國各行各業獲利大減、頻繁裁員的一年。她投資的共同基金去年慘賠約20%,現在她將更多錢存入銀行的定存。

野村證券的經濟學家表示,最新數據表明,在疫情期間依賴出口作為主要成長支柱之後,中國經濟再次開始更依賴內需。2023年整體消費支出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最大。不過,目前不清楚消費支出對今年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有多大,部分原因是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已基本得到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