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 香港人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嗎?

兩岸國際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但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這是羅大佑的「鹿港小鎮」當中的一句歌詞,曲中描述了傳統文化與印記如何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逐漸凋零,不過失去紅磚牆的鹿港人至少還能夠得到他們自己想要的水泥牆,但對於那些在1997年7月1日「被回歸」祖國懷抱的香港人來說,他們在這20年期間不但已經失去越來越多自由,換來的繁榮與富裕卻也只是少數人才能享受到的專利而已。

街道上的茶餐廳不像以往那麼常見

今日走在香港的街道上,富有香港特色的茶餐廳與小吃店似乎已不像以往那麼常見,取而代之的則是企業化經營的連鎖咖啡店與速食餐廳,像是星巴克、麥當勞,以及香港本地的大家樂快餐店等等;另外類似台灣路邊小吃攤文化的香港大牌檔,如今也已經幾乎快要消失殆盡,至於那些傳統西服店、理髮廳與小雜貨店就更不用說,在過去這20年當中早就陸續換成了陸客最愛,更容易賺錢的金飾店、珠寶店、藥妝店與精品服飾店。

當然,就如同羅大佑藉由「鹿港小鎮」這首歌所發出的嘆息,傳統的消逝往往是時代洪流下無可避免的命運,香港街景變遷的背後也有其複雜的因素存在,不論是英治或陸治或許都改變不了這樣的結果;就以大牌檔為例,由於港府基本上將大牌檔文化視為一種髒亂與不文明的象徵,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不再發出新的許可執照,而舊有的執照也被限制只能轉讓給仍舊在世的配偶,因此在這種自然淘汰法下,目前在香港只剩下26攤大牌檔仍在努力苦撐,完全的消失恐怕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不斷飛漲的店面租金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香港回歸中國統治之後,對於香港本地傳統特色的抹滅的確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加速效果。舉例來說,一些傳統小店之所以到後來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經營,其中一項影響因素便是不斷飛漲的店面租金,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港島地區的店面租金在1998年時大約落在每平方公尺907港幣的水準,不過到了去年的時候卻已經來到1,500港幣的價位,而造成此種現象的背後原因,顯然與龐大的陸資在香港回歸後進入當地炒房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站在中國政府的角度來看,當年香港在投資人信心不足與亞洲金融風暴的雙重夾擊下導致資金大量出走,開放陸資進入香港買樓將可重振當地的房市景氣,因此他們始終認為這樣的政策是在對香港經濟施以天大的恩惠,卻沒有想到樓價炒高後只是讓香港的年輕人更加買不起房子,資產增值帶來的好處也幾乎都只有那些中國的金主與香港本地的大戶才能夠享有;這幾年當中香港的貧富差距問題正在持續惡化,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係數不但在去年創下了0.539的40年新高,同時也遠高於新加坡的0.458與美國的0.394。

「50年不變」的承諾看起來搖搖欲墜

而在經濟問題以外,北京中央對於政治權力的緊握不放,也讓所謂的「一國兩制」與「50年不變」的承諾看起來更加搖搖欲墜。不論是對於1994年佔中運動爭取港首普選的訴求置之不理,或是去年年中銅鑼灣書店負責人的「被失蹤」事件,一直到去年年底透過人大強行釋法來解除兩名支持港獨的立法會新科議員的當選資格,以上的種種動作,都一再傷害了香港原本擁有的新聞自主、政治自理與司法自治等權利,也讓香港民眾,尤其是年輕一輩感受到香港正在一點一滴地失去自由的空間。

香港中小型企業協會永久榮譽主席劉達邦在談到香港這幾年的變化時感嘆地表示,隨著傳統小型商店陸續消失,如今的香港已經變得過於商業化,以往的人情溫暖也不復存在,香港人表面上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選擇,但卻必須為這些商品支付更高的代價。

然而在得與失之間,香港人真的能夠有所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