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紐約》跟台灣不一樣!紐約的年輕世代公開談論薪資

走讀紐約

在台灣,同事之間在工作場合公開談論彼此的薪資待遇,向來是個禁忌話題也是不被經營階層允許的行為。即使是現在,也差不多還是這樣的情況,甚至是員工守則裡面可能有明文規定。不過,在美國可不是這樣,至少在紐約不是。

愈來越多美國年輕人的想法觀念正在改變,薪資待遇水平不再是神神秘秘、或是辦公室裡必須隱晦的話題。他們大方地和同事及朋友在工作場合討論或比較彼此的薪資待遇是否相同、或是有任何細節上的不同。

同工不同酬,大方找管理部門抗議

如果他們發現自己明明做著相同的工作、但是薪水卻比同事少,有些人會大大方方直接去找公司的人力資源單位或相關管理部門的主管與人員提出自己的看法與不滿,要求公司應該要給予他們跟其他同事一樣的待遇。

如果人資部門或管理單位或上級主管給予正面的回應,這件事情就圓滿落幕。但若公司針對同工不同酬無法提出令人滿意的說明、卻又拒絕依照要求調整薪資待遇,員工可能立刻辭職去找其他工作。

即便是員工考量到理想的新工作未必能夠那麼容易找到,公司可能也只得默許員工開始騎驢找馬,也就是一邊做著眼前工作、但同時又尋求其他工作。

紐約公園裡盪鞦韆的孩子們。充滿希望也充滿機會的大蘋果,在這個環境長大的孩子,大多都有許多自信和強烈的自我主張。(攝影/許曉嘉)

期待無差別薪資,但忽視經驗價值

在紐約從事教職工作的K,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年輕世代,有不滿就表達、有話大聲說的典型個性令人印象深刻。對於過去那種薪資待遇在職場上同事間應該保持低調內斂的傳統觀念,並不贊同。

他認為,雖然剛入行的新人可能會因為學歷及工作經驗等背景不同而有初期不同的薪資待遇,但如果在同一個部門、做著相同的工作,薪水待遇應該沒有太大差異。如果學位條件相同,更沒理由有人薪水比較高、有人薪水比較低。

勇於表達確實是美國人給外人的第一印象。想想台灣傳統觀念中那些委曲求全忍辱負重,有話就說實在暢快多了。但這讓筆者忍不住想到關於平等的意義,到底齊頭式的平等才是真平等?還是立足點的平等是真平等?

如果同工必定同酬,那麼閱歷豐富、犯錯率低、績效卓越的這些經驗價值,如果跟經常犯錯或經常缺席或績效不彰的工作表現,薪資待遇毫無區別,會不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循環?這是一門管理者的功課。

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一所大學。歷史悠久的美國東岸,除了常春藤名校之外,還有許多熱門的私立學校,入學標準也都不低。

種族膚色,民族大熔爐永遠的考驗

話說,在美國,很多事情不知不覺最後就會歸納到種族膚色的糾結上面。街頭衝突也好、職場紛爭也好,若是膚色種族相同,應該還有機會就事論事找個道理,但如果偏偏膚色種族不同,很快就會落到「歧視」這個簡單的結論。

紐約一所理工學院裡的學生作品。紐約有大量的移民人口,以這所學校來說,有很高比例都是印度裔或中南美裔樣貌的學生。(攝影/許曉嘉)

偏偏標榜著民主自由的美國,現今依然和許多國家一樣,社會上存在各種不同階級之間或種族之間的歧視問題。過去有些工作場所直接依照人種不同訂出不同的薪資標準,時薪甚至可以相差20美元以上。

例如白人員工可能時薪100美元,黑人員工時薪80美元。這樣的情況在過去可能被默默忍受,但現在至少紐約的年輕人不肯再妥協了。

從小學年紀就隨著父母移民美國的T,說著口音道地的流利美語、頂著標準的東方臉孔,他坦白說,這裡有很多地方還是白人歧視黑人及黃種人的情況,即便同樣是黃種人也有區分,而來自中南美洲國家的移民可能又受到更多歧視。

同工不同酬的普遍現象是否隱含各種不同性質的歧視,確實是無奈的話題。只不過,如果老是用種族歧視或年齡歧視這樣簡單的結論來這樣歸納到底,說真的也解決不了問題,說不定還反而成為阻礙自己追求進步的絆腳石。

身為在職場打滾多年的老鳥,實際觀察後發現,如果只是單純不經大腦的同工同酬,也許最後可能成為造成組織內部劣幣驅逐良幣的很多稻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