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低溫除了腦中風...6大族群也要慎防「眼中風」 眼科醫:若釀併發症恐致失明

醫療保健

「近期冬季溫差變化大,眼中風發生機率也跟著增加。」恩主公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陳彥晟指出。

現代人由於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中風病患已有日漸增加的趨勢,但陳彥晟提醒民眾,不只腦部會中風,眼睛也會中風。

他指出,臨床上一名57歲的吳太太患有高血壓,某天早晨起床後,感覺右眼看出去比左眼還模糊,「但因為沒有疼痛與其他症狀,吳太太以為是用眼過度,因此不以為意,直到一個月後視力模糊仍沒有改善,甚至右眼看東西中間有黑影。」

就醫後經眼科醫師檢查發現,吳太太罹患「視網膜靜脈阻塞」,也就是俗稱的「眼中風」,同時併發黃斑部水腫,所幸即時治療後,症狀減輕,視力也逐漸恢復。

不過究竟什麼是「眼中風」?有哪些症狀或前兆能及早發現?哪些族群屬於好危險群?又該如何預防?

小心「眼中風」讓眼睛血管被堵住,釀併發症導致失明

陳彥晟先解釋,眼中風是指視網膜靜脈阻塞引起的病變及視力障礙,原因可能是血栓阻塞,或動脈壓迫視網膜靜脈,導致血液無法回流。

「病人通常會有突發性、無痛的單邊眼睛視力下降,有部分人可能會因血栓溶解而自行好轉,但另一部分病人會因為症狀輕微而容易拖延就醫,經常是併發其他症狀才警覺就醫治療,此時對治療後的恢復程度會有很大的影響。」陳彥晟提醒。

他表示,眼中風不會直接導致失明,而是後續的併發症會間接使視力越來越差。「眼中風發生後,由於靜脈阻塞導致視網膜缺血,會促使視網膜長出新血管去補償缺血的地方。

不過陳彥晟也提到,這些新生的血管大多較脆弱,「當血管滲漏時會造成黃斑部水腫、血管破裂會使玻璃體出血,也有案例是新生血管長在眼前房排水出口附近,導致房水無法排出,眼壓升高併發青光眼,又或是視網膜新生血管纖維化,收縮拉扯使視網膜剝離,導致視力大幅減退。」

「6大族群」除了腦中風,也要慎防「眼中風」

哪些人屬於「眼中風」高危險族群?

陳彥晟指出,與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病人相似,下列這6大族群都屬於眼中風高風險族群:

1.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2. 抽菸

3. 肥胖

4. 曾經中風

5. 患有心血管疾病

6. 周邊靜脈疾病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視網膜科主任陳文祿也提到,視網膜靜脈阻塞是一種嚴重影響視力的常見眼睛血管疾病,50歲以上中老年人盛行率約1%,一般好發年齡為50-70歲,盛行率隨年齡老化而增加。

「眼中風治療成效會根據血管阻塞位置、缺血程度、併發症之有無而不同,若民眾發現自己突然單眼無痛性視力模糊,務必盡快就醫散瞳檢查。」陳彥晟強調。

俗稱的「眼中風」是指視網膜靜脈阻塞引起,導致血液無法回流(手指處)。陳彥晟醫師提醒,若民眾發現自己突然單眼無痛性視力模糊,請盡快就醫散瞳檢查,越早診斷及治療,視力恢復的效果越好。(圖片來源/陳彥晟醫師提供)

眼中風3年後,發生腦中風的比率是一般人10倍

至於要如何治療「眼中風」?

陳彥晟表示,若為缺血性的眼中風,因新生血管機會較高,可以在視網膜缺血的區域打雷射,使其無法分泌促進新生血管生長的訊號,同時確認是否合併有黃斑部水腫或其他併發症。「以黃斑部水腫來說,執行眼內注射藥物的療效已有完備的臨床實證,且健保可有條件給付,越早診斷及治療,視力恢復的效果越好。」

研究報告指出,發生視網膜動脈分枝阻塞後3-4年發生腦中風的比率為一般人的10倍。陳文祿提醒,「視網膜動脈分枝阻塞伴有腦中風的患者,與單純發生腦中風患者相比較,其8年內的死亡率達3倍,因此轉介到其他相關科追蹤亦十分重要。」

醫師提醒檢查包括生化(血脂肪、膽固醇等)、血壓、糖尿、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等,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