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庫》強化台灣災防及淨零轉型韌性 林子倫:去碳化與經濟成長可「脫鉤」

台灣願景

台灣智庫今(26)日舉辦「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第五場次—韌性台灣,主要聚焦韌性國土與防災管理與淨零及綠能轉型戰略,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指出,從英國的案例可發現,去碳化其實與經濟成長可「脫鉤」,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立委洪申翰則認為,氣候危機已是國家風險管理與戰略佈局的問題,而非僅是單純的環保議題。

強化災防韌性,馬士元:民間救災自我防禦能力、防空避難維生輔助等問題須加強

首先針對韌性國土與防災管理,內政部消防署署長蕭煥章指出,對於強化防救災的韌性架構,包括擴大社區及企業與NGO參與防救災、提升災害應變指揮管制體系韌性、強化災害管理專業人員及防災志工的專業訓練、導入AI智慧高科技應用提高情資研判、建構國際人道救援能量,以及強化第一線地方政府的防救災能力。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系副教授馬士元則表示,政府災害管理體系的最高任務在於維繫社會功能的正常運作,也就是若遇到重大天災或戰爭時,民眾若能夠正常上班上學、正常活動及購物等,代表這個社會具有韌性。

馬士元也說,目前對於防災體系的兩大威脅,包括第一大規模震災,雖然國科會每年都有進行災損模擬,但並沒有辦法針對震災後續社會運作以及復原面臨的問題進行模擬;再來,當軍事威脅時,最擔心的是,醫院、學校、政府機關、消防隊等社會韌性來源被攻擊。

馬士元特別提出,目前台灣約有4.8萬名義消、3.3萬名義警及義交,再加上1.3萬名民防,以及正在訓練將近7萬名的民間防災志工,加起來大約有17萬名「民力」參與救災,但這些民力在特定災害條件下卻是完全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因此這幾年消防機關開始投注資源,讓民間救災具有自我防禦能力。

至於空間的都市規劃環境,馬士元舉例,日本東京大丸有(大手町、丸之內、有樂町)地區在2018年完成重建規劃,重建後此地可以容納29萬人就地避難,以致於交通系統不被癱瘓,但回來台灣,國內目前的防空避難,並沒有任何的維生輔助措施,這也是強化社會韌性的一大問題。

針對韌性國土與防災管理部分,由右至左,包括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執行長黃景茂、內政部消防署署長蕭煥章、逢甲大學都計系副教授劉曜華、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系副教授馬士元、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陳毅輝進行與談。(攝影/葉佳華)

國土計畫法2025年5月實施,學者呼籲:應重視農地多元使用

國土計畫法將於2025年5月1日正式實施,未來土地使用分區將只能透過申請同意使用或取得使用許可來進行特定用途,因此農地轉變為建地或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即將成為過去式。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系副教授劉曜華指出,國土計畫後的台灣還是沒有解決農地的問題,呼籲政府正視農業用地本身就「多用」的問題,他認為農地需求總量、農地農用、農地上既存非農業使用去除應該走入歷史,應轉變新思維,例如重視農地多元使用。

針對淨零與綠能轉型戰略,由右至左包括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立委洪申翰、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中興大學電機系教授賴慶明、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陳衍任等人進行與談。(攝影/葉佳華)

氣候危機升級成為國家風險管理問題,去碳化與經濟成長可「脫鉤」

針對淨零與綠能轉型戰略,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則提出一個有趣的數據,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估算,出生於1950年代的人,平均每人終生碳排放額度約有350噸;但若是2020年代剛出世的孩子,其終生的碳預算額度卻僅剩下34噸。

換句話說,作為這世代的全球人,面臨如何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成為很重要的使命,且從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公布的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中可知,未來10年全球前4大風險也皆與環境有關,顯見氣候衝擊不容忽視。

林子倫特別提到,很多人會擔心去碳化是否影響各國的經濟?他舉出英國的例子,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但200多年後英國宣布開始綠色工業革命,而去碳化跟經濟成長,答案是可以「脫鉤」。

而台灣在面對2050年淨零轉型的規劃時程表,目標在2025年將再生能源占比拉高至60~70%;氫能占比則是9~12%;火力發電搭配CCUS(碳捕捉與封存再利用)為20~27%、抽蓄水利1%,達到淨零,政府則預計至2026年前將投入4116億元總經費,因應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

長期投入環境、能源議題的立委洪申翰認為,氣候危機已是國家風險管理與戰略佈局的問題,而非僅是單純的環保議題,而台灣淨零下一階段的關鍵戰略,包括必須將資金更準確的導入永續行動、將碳定價機制形成有效的減碳行動具有市場價值、科技技術創新的設計須落地。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則認為,再生能源法制還有基本缺口需補足,因為目前各縣市對於發展再生能源並無法定責任,也缺乏相應的治理權責與治理量能,若沒有法定責任,各縣市不可能會主動在縣市國土計畫中積極處理再生能源的空間規劃議題。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