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與碧桂園為什麼被北京凌遲處死?南方經濟被習近平摧毀之後...

中國議題

2023年疫情後的中國經濟,最大的變動就是兩大地產商恒大與碧桂園的相繼面臨財務危機。在這兩個地產危機之初,許多人認為這會形成中國的金融風暴,並且與之和當年美國的次貸案件相比。但這樣的類比,是無視於中國計畫經濟與西方市場經濟在本質上的不同。

恒大與碧桂園的共同點,都是緣起於珠江三角洲經濟,都是在當年鄧小平南巡,確立「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之後幸運的那「一部分人」,也都有著屬於那個時代的,不好交代清楚的發跡歷程。

恒大與碧桂園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不同

恒大與碧桂園的財務危機,固然與景氣週期及財務槓桿相關,但在依然擁有高儲蓄率的中國,並非是令銀行金融體系束手無策的絕境狀態。但恒大與碧桂園為什麼會被北京政府凌遲處死,顯然有著在單純財務面之外的另一層考量。

恒大與碧桂園所代表的,不只是中國地產的巨擘,而是和恒大與碧桂園往來的整個建築營造生態圈。而恒大與碧桂園的供應商,絕大多數也都是來自珠江三角洲經濟的民營企業。而恒大與碧桂園這些年以來之所以可以在中國的民營建築業當中一枝獨秀,最重要的競爭優勢也就是在於和生態圈供應商之間的緊密關係。

恆大、碧桂園以及背後供應鏈生態圈

以恒大為例,恒大向來要求主要供應商在供貨價格上壓低至市場最低價,但同時也讓主要供應商享有優先認購恒大集團各種私募股份的權利。也就是說,供應商在供貨價格上讓利給恒大,讓恒大有較大的利潤空間與好看的財務報表,當這個結果反映在資本市場的股價上時,供應商再從資本市場上獲得對應的利潤。

而碧桂園則又是另一種模式,藉著在每一個建案讓供應商享有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潤,讓碧桂園不論是在建案施工進度與現金週轉上都享有獨到的優勢。當房地產市場處於大多頭行情時,供應商甚至願意先無償為碧桂園施工,而換得的建案分額在完銷之後的獲利也往往遠大於廠商原先的期望。

也就因為這些獨特的分潤模式,讓恒大與碧桂園帶著整個供應商生態系席捲了中國房地產市場。和自京津地區起家的萬通地產不同的是,恒大與碧桂園生態系所挾持的是整個珠江三角洲的不動產經濟動能,特別是來自香港資本市場的不斷挹注。

北京的釜底抽薪之計:經濟越糟越有利社會資源重分配

2019年香港的反送中群眾運動,對北京政府而言不啻是「準革命」。在有效鎮壓了香港的群眾抗議活動之後,對北京政府而言,如何將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的自由經濟完全摧毀,就成了北京政府維穩的釜底抽薪之計。

儘管這個自由經濟的窗口在過去承擔了多少中國經濟前進的動力,但在北京政府眼中,一個厚植經濟實力的珠江三角洲,加上與外部世界接軌的香港,就是當年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根源,更是共產黨當年由華潤作為共產黨財務續命線以鬥垮國民黨的窗口。

更不用提在中國各省地方債高築的現況下,在2018年之前連年高居中國經濟成長率之首的廣東,對北京政府而言是個多麼難以被掌握的藩鎮。

如果習近平心中所期待的終極歷史地位是統一台灣,那麼在那一步之前的「削三藩」就是他所必須進行的前置作業。徹底在經濟上摧毀珠江三角洲與香港的南方經濟,等於是免去了一旦習近平企圖對台灣冒進時,如芒刺在背的重要變數。

至於中國整體的經濟成長如何?很現實的考量,越是經濟停滯的中國,越有利於國進民退的經濟體制,越有利於國家機器對社會資源進行各種掌握與重分配,人民對黨國體制的依賴與必須支持也更被加深。

讓你餓,你才會聽話,這一直是共產黨起家的手法。繞了一大圈,共產黨只是回到這個起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