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護病比延燒》醫:若不能同工同酬...只能繼續看護理人力流失

醫療政策

新冠疫情後,護理人力缺乏問題更加浮上檯面,導致許多醫院出現不得不關閉病房的窘境。

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醫院因缺乏護理師,這些病房變倉庫、急診排隊等待的病人變多,導致台灣整體醫療品質下降,亞洲四小龍中,台灣下降幅度最大。

為改善護理人力荒問題,衛福部1月26日公告以全民健保總額中40億元預算,發給醫院輪值夜班護理人員獎勵,卻區分醫院規模層級,讓許多護理人員仍忿忿不平,甚至批衛福部是「詐騙集團」、不知民間疾苦,短短3天備受各界熱議。

一名醫院高層接受《信傳媒》訪問時也直言,「這種政策連醫學中心都達不到,是否真的可行?」

究竟不斷延燒的三班護病比議題,醫界怎麼看?又該給政府哪些建議和解方?

(延伸閱讀:最新三班護病比3月上路》護理師:地區醫院不合理、應獎勵三班且不分醫院層級 )

醫院高層:衛福部新公告不會改善「關病床」問題

醫院高層先提到,這種政策都是基於錯誤的假設,「最大的錯誤假設,就是認為醫院會因為競爭的關係,因必須遵守,所以乖乖地去雇用足夠的護理師。但事實上缺人是全國各醫院普遍的現象,從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到小醫院都是這樣。」

他無奈表示,「所以訂出這個政策出來也沒用,因為大家都找不到人,但又有這個規定,所以只好減少病床的數量。」

醫院高層認為最後會出現的結果是,大家通通達不到新公告的標準,只好減少病床,然後醫院繼續維持原來的狀態。「大家不會因為競爭而努力去增加雇用護理師,因為在健保總額、在管制病床的數量之下,各個醫院之間幾乎沒有競爭。」

醫師也超時、責任制,為何反彈不像護理師這麼大?

另一名醫學中心主任、醫學院教授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則先強調,「護理工作需要專業、體力、態度和方法,雜務多而責任重,的確是困難的工作,無怪乎全世界皆缺。但醫師不也是如此?更何況目前在台灣護理人員三班制已行之有年,但主治醫師則為責任制,值班是義務,也無關乎薪資,那為什麼醫師不常抱怨,而護理人員反彈那麼大?」

這名醫學中心主任分析3點不同:

1. 訓練要求和社會期待不同

這名醫學中心主任指出,絕大多數醫師被教育、被訓練及被要求對病人負全責,且無時限,因此常常必須把吃苦當吃補,付出及貢獻是自然;「而護理工作則被視為就一般《勞基法》規範下的工作,雖然專業,但是有時限的工作及有限的責任。如此一來,護理人員要求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對應的報酬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

2. 比價效應

若拿機師與醫師相比,醫學中心主任表示,在同樣專業而人命關天的情況下,機師平均薪資比醫師高,平均工時比醫師低,且機師被要求要有良好而充足的休息及健康維護,而醫師則被期望要來者不拒、隨時候教及義務值班,「同樣在不容許出錯的情況下,兩者有著天差地遠的處境。若以空服員比較護理人員,則在同樣要輪班及第一線工作的情況下,兩者的工作及休息環境大有不同,空服員平均薪水更遠優於一般護理人員,也無怪乎許多人在護理學校畢業後,就直接去當空服員了。

3. 勞基法效應

醫學中心主任指出,醫師仍一直被排除在《勞基法》之外先不談,但護理人員在《勞基法》下要值白班、小夜班及大夜班、假日加班等的薪資,理應大有所不同,「這是他們的權益,他們要求小夜班的薪資是白班2倍,大夜班是白班4倍也完全合理合法。簡而言之,我們的社會不能老是以維護大多數人利益而犠牲少數人的權益,更何況是責任重而專業要求高的醫護人員,政府更不應該先入為主,默許甚而支持差別待遇。

護理人員不足將導致「四輸」局面

醫學中心主任直言,「是誰說第一線基層的病人比較不嚴重,不需要較多的專業人力照護?事實上,既不該也不可能一生病就跑大醫院門診、急診及住院,可是我們政府現在的種種做法,都是鼓勵及支持病人這麼做。」

他認為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急重症病人也是先到基層醫院,必要時才轉診醫學中心,「基層醫院已經缺少足夠的專科醫師,又要求一個護理人員照顧更多的病人,真是危險的行為!其结果就是基層醫院儘量不收治急重症病人,醫院本身及病人都沒有信心,導致湧入醫學中心的病人愈來愈多,累死醫學中心的醫護人員,健保的花費也只會更多。」

他強調,支持護理人員爭取其權益,就像機師會支持空服員爭取權益一般,「醫護是一個團隊作業,醫師臨床工作不能沒有護理人的協助。護理人員不足、病人不能住院、醫師不能看診、醫院更減少收入,這是四輸的局面。」 

醫師強調,醫護是一個團隊作業,醫師臨床工作不能沒有護理人的協助,若護理人員不足,將導致病人不能住院、醫師不能看診、醫院更減少收入「四輸」的局面。 (圖片來源/freepik)

「若不能同工同酬,只能繼續看護理人力流失...」

醫學中心主任也提到,現在不妨可以思考的問題是「整個件事裡,誰的損失最大?」

「當然是需要治療的病人不能住院。那誰的損失最小?護理人員不一定要在醫院服務,去當空服員及其他工作,工作環境都比醫院更好,薪水也可能更多。這是個自由的社會,若不能同工同酬,及視病人病情嚴重度合理分配資源,就只能尊重護理人員的選擇。」

他認為,護理人力缺乏是年輕人口減少、社會结構改變的必然结果,「但根本之計,還是醫院必須現代化、透明化、自動化,積極調整工作內容及改善醫護工作環境,再加上和工作性質和內容匹配的待遇結構,才能有可能留住人才,進而吸引人才投入醫護行業。」

另一方面他也強調,政府需要和民間一起有效加強基層醫療的專業支持及資源分配,推動早期防護、早期介入,才能適度減輕大眾的醫療需求及醫療中心的負擔,進一步減少健保財務開支。

「在可見的未來,缺乏護理人員是常態,醫院除了關床之外,更須積極進行內部重整及投入足夠資源在軟、硬體上,並借助智慧設備,才有機會在較少的人力下,保有甚至提升醫療水準及品質。」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