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呼吸道感染疾病、流感、新冠患者增加,國內新冠疫情呈現上升趨勢且處在流行期,近期不少民眾陸續傳出新冠「二確」,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為近5個月以來新高,且JN.1已成為我國主流變異株。
疾管署也提到,近來多項監測系統顯示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活動,其中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疾管署預估寒流過後,整體疫情在2月下旬還會有一波高峰。
《美國醫學會雜誌》最新提出「免疫竊盜」的概念,指的是感染新冠後,免疫系統受損,導致很容易再感染其他病毒或細菌,且不易痊癒,恐延續8至12個月。
究竟什麼是「免疫竊盜」?跟「免疫負債」有差別?民眾又該如何預防?
「免疫竊盜」讓下次感染變得更嚴重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解釋,「免疫竊盜就是感染新冠後,新冠會影響你的免疫系統,會從你的免疫系統中偷走一部分的能力,造成免疫系統出現2個後果。」
黃立民指出,「免疫竊盜」造成的第一個後果是免疫反應變差,之後便容易感染別的細菌跟病毒、感染機率提高;「第二是免疫反應被偷走一部分,變得比較不完整、不平衡,所以下次感染時,不只新冠還包括其他病毒,可能會變得比較嚴重。」
他表示,免疫竊盜是一個比較新的名詞,是因新冠後大家觀察到一些現象進而跑出來的新名詞,代表的就是新冠病毒會影響到免疫系統。
「免疫竊盜」跟「免疫負債」區別在哪?
至於「免疫竊盜」跟「免疫負債」的區別在哪?
黃立民解釋,「免疫負債是因為在新冠期間都不能出門、幾乎沒有跟人接觸,所以以前有的免疫反應慢慢就淡忘了,就不容易得到以前常見的疾病,免疫刺激就減少。就像以前讀書時記過的課本內容,因為太少用,慢慢就記不得了,將來這個疾病又回來時,本來100人中可能有50人對它有免疫力,經過疫情這3年,可能只剩下20人對它有免疫力,所以疾病回來後就會流行得很厲害。」
他進一步補充,「免疫負債」跟「免疫竊盜」是不同的概念,「免疫竊盜有一部分也會讓你的免疫反應不見,是主動被偷走;免疫負債則是被動慢慢消失,兩個其實很接近,在免疫記憶方面結果是差不多的,可是免疫竊盜還多一個讓你的免疫系統不平衡,所以免疫反應會變不正確、疾病會變嚴重。」
醫提醒:新冠影響層面廣,2月下旬感染高峰要注意
那麼之後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否會慢慢恢復、好轉?
黃立民表示,「其實我們不太知道有多少人免疫竊盜,因為沒辦法測量,只知道免疫系統的改變可以持續一年,一年後也沒人知道會怎麼樣,所以目前的資訊看來得到新冠後,比較容易感染別的病毒或細菌,感染後可能都會變嚴重一點。」
不過他也提到,這很難完全證實,因為沒有標準值沒辦法比較,「假設得了新冠3個月後突然得到一個病毒感染,我也不知道如果不得新冠會不會得到這個疾病,現在得到這個病毒感染覺得有點嚴重,要看很多次醫生,甚至要住院,但我也不知道不得會怎麼樣,這個是要大規模觀察才看得到的,個人沒辦法證實這件事。」
黃立民認為「免疫竊盜」當然還是存在一些爭論,有些人認為這個現象是很自然的,不見得存在,「其實結論就是新冠肺炎這個病毒的影響是多層面且廣泛的,會影響到心、肺、腦、腎、腸道...甚至免疫系統」
黃立民提醒,「所以很多病毒還是要認真去預防、盡量不要得,最好的預防辦法當然就是打疫苗、注意呼吸道感染,2月下旬感染高峰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