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全球經濟和安全需要什麼? 國家間的貿易是蜜糖也是毒藥

經濟安全

本文作者為 : Carla Norrlöf,多倫多大學政治學教授,大西洋理事會非居民高級研究員。

全球秩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這讓我們需要制定新的經濟、安全議題來應對。從熱戰、局部叛亂到大國對峙,地緣政治導致的衝突,讓經濟與安全之間的複雜關係成為世界各地普通民眾日常需要關注的問題。更為複雜的是,新興市場正在獲得經濟影響力,並通過全新網路和戰略聯盟直接挑戰傳統大國長期的主導地位。

這些發展本身就使這個時期成為一個經濟不穩定、通貨膨脹和供應鏈破壞的動盪時代。但我們也必須考慮到科技技術快速進步帶來的全新安全風險,像是軍備競賽和網絡威脅等等,以及疫情和氣候變化等自然風險。

為了駕馭這個危險的新世界,我們必須將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納入考量:即地緣政治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全球經濟關係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以及全球經濟競爭與整體繁榮之間的關係

所有方向都揭示了經濟和安全之間的有多層次的相互作用,我們要想應對互相高度牽連的全球體系所帶來的各種複雜挑戰,我們就必須瞭解所有問題。

地緣政治可以在一夜間深刻影響全球經濟

正如近年來所表明的那樣,地緣政治幾乎可以在一夜間深刻影響全球經濟,徹地改變貿易、投資流和政策措施。除了造成毀滅性的人員傷亡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的影響,往往都超過了直接衝突的地區。

例如,因為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以及烏克蘭通過黑海出口糧食的中斷,導致了能源和糧食的價格飆升,從而造成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和供應不安全。此外,在2022及2023年西方企業大規模撤出俄羅斯後,中國也加強了與俄羅斯的經濟關係。

同樣,以色列對加薩地區的轟炸也破壞了整個中東的穩定,尤其依賴旅遊業維生的埃及、約旦和黎巴嫩等鄰國所受到的影響最深。與此同時,長期接受伊朗物資的葉門胡塞叛軍也一直在紅海襲擊貨船,迫使國際航運公司必須要暫停或調整航線,並直接影響到通過全球商業的主要動脈蘇伊士運河的貿易。

此外,我們也正在目睹自然威脅所造成的不穩定。新冠疫情的流行,推動了全球經濟從最具成本效益的「即時」供應鏈轉向目標在強化中斷抵禦能力的「以防萬一」模式。而且最近由聖嬰現象所引發的乾旱降低了全球商業另一大動脈的巴拿馬運河的水位。無論出於地緣政治亦或是生態的原因,如果要繞過上述新瓶頸的路線,會不可避免地增加運輸成本,導致交貨延遲並破壞全球供應鏈,從而造成通脹壓力。

國家間的貿易是蜜糖也是毒藥

談到全球經濟關係對國家安全影響這第2個層面,顯而易見的是,如果一個國家已經建立起既能吸引支持又能抑制反對的經濟關係網,那麼,其更有可能採取大膽或積極的安全措施。以中國為例,中國正指望其一帶一路倡議範圍內的經濟依從國接受他的政治影響力和長期霸權。許多國家現在依然依賴中國提供的國防相關關鍵供應鏈元組件,導致那些國家在外交和軍事領域均處於弱勢地位。

以更廣義的角度來講,採用經濟網路和基礎設施等形式的全球互聯互通,正日益被武器化以達成地緣政治的目的。就像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所表明的那樣,經濟聯繫可以創造依賴關係,從而增加反對強硬安全政策的成本。供應中斷的隱性威脅對國家安全目標有時具有相當微妙和險惡的強制性。由於美元體系具有網路效應,通過對違反國際準則的國家實施強制性制裁,美國因此才保留了執行國際秩序的重要影響力。

與敵人進行交易可能是有利可圖,也或者僅僅只是實用,但它也會改變實力分配。正如西方政府在過去20年來所瞭解到的那樣,強迫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竊取和逆向工程等手段可以抵消技術優勢。

美國必須既有意願且有能力維護全球經濟與和平

全球經濟競爭和繁榮這第3個維度托前兩項趨勢的存在而變得複雜難解,因為現在必須權衡對物質福祉的追求和安全因素。因此,該領域的探討圍繞著經濟安全的概念展開,這意味著支持特定生活水準所需的穩定收入和可靠資源供應必須得到保障。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和拜登「更好地重建」計畫,都反應了人們對「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會損害美國繁榮」的擔憂。

美國及其盟友面臨的挑戰,是應對不同的經濟和安全目標之間的緊張關係。適應市場和地緣政治所導致的經濟實力的轉變,與維持經濟實力以資助一支能夠保護全球經濟的軍事力量之間存在潛在的衝突。美國作為主導力量,必須既有意願並且有能力維護開放的、基於規則的全球經濟與和平的國際秩序。這將需要對軍事能力和聯盟進行額外投資,以對抗領土侵略和捍衛海上航道,還需要更強有力的環境政策和框架,根據市場原則分配全球經濟收益。

透過試圖通過去全球化,我們可能冒險增加更分散化的世界所帶來的經濟安全威脅。雖然與對手建立經濟關係可能造成危險的依賴,但也可以被用作對抗敵意的保護措施。

各國政府在制定新的經濟安全議題時都必須應對上述的緊張局勢。世界正在迅速變得更加敵對且充滿風險。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安全與繁榮,我們必須理解安全與繁榮背後各種複雜力量的相互作用。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林伶潔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