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工神藝 薪傳不熄 粧佛大師施至輝

職人

臺灣當代的粧佛大師施至輝,父親施禮、兒子施世曈俱是粧佛名家,施至輝師承乃父,授業其子,可謂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成為傳承粧佛工藝的中流砥柱,112年更榮獲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保存傳承類殊榮。

粧佛絕活 千姿百態

鹿港小鎮裡寺廟櫛比麟立,大街上佛具店無處不在,濃郁的傳統宗教氛圍中,到處承載著歷史和藝術的脈動。這是一座傳統信仰極其虔誠的小鎮,虔誠的信仰造就了瑰麗璀璨的廟宇和神像工藝,「粧佛」就是屬於這類的工藝之一。

103 年榮獲第八屆象徵國家工藝界最高榮譽之「工藝成就獎」殊榮肯定。

裝飾神像的工藝稱之為「粧佛」,從神像雕塑到彩繪上色、再到衣著裝飾,都是屬於粧佛的範疇。臺灣的粧佛工藝主要分成泉州、福州和漳州派,其中前兩派常見於新竹以南,「泉州派造型比較細緻,神像衣摺較密,座椅較軟,並且以盤繞漆線來突顯神像服飾的立體感;而福州派的神像是以整塊木頭雕刻而成,其線條比較粗放簡約。在鹿港,泉州派廟宇以天后宮為代表,福州派以龍山寺為典型。」高齡88歲的粧佛大師施至輝介紹說。

粧佛世家 耳濡目染

提起施家的粧佛工藝,就必須先介紹施至輝的父親施禮,他12歲拜在當時鹿港木雕大師李世順門下學習雕花藝術,施禮因為雕花工藝精湛,被延攬參與鹿港天后宮重修的工作,受到唐山來臺主持其事的「鳳鈎師」的青睞,親傳其粧佛工藝。後來施禮的粧佛功力顯現在其神像的姿態,架勢和臉部表情之栩栩如生、渾然天成,造詣之深更勝於雕花,在當時無出其右者,被業界譽為「神刀」。

牽漆線是非常精細的工藝,需要極高的專注力。
1958 年拍攝的全家福(後排右二為施至輝)。

在這樣的家學淵源下,施至輝從小耳濡目染,甚至自己拿著木板練習雕刻,長大自然也以學習粧佛工藝為志業,然而當時二戰後臺灣經濟凋敝、謀生不易,粧佛的需求銳減,施禮認為粧佛行業未來前景堪憂,後來經過母親的苦勸之下,才答應收他為徒。「如果當時沒有堅持傳承下去,父親的手藝可能就此失傳了。」施至輝回憶說。

刻苦學藝 父子齊心共創

不怒自威的關聖帝君像,細膩的質感展現出施至輝高超的工藝。

粧佛工序繁複、細緻,施禮對兒子的教學更是愛深責切,極其嚴格,從基本的打掃工作開始,一直到磨砂紙、磨刀子、雕金獅、打底、裱紙、牽漆線、安金、著色、畫面相、植鬚等基本功,都要求做到盡善盡美,不允許有絲毫疏漏。施至輝笑著說:「當時最苦又最無聊的就是捶打漆線的工作,要將一小塊漆團捶打成一條條細如麵線且富彈性的線狀物,常常一整天重複做這種既耗眼力又枯燥乏味的工作,做不好還常常遭父親責罵。」

服完兵役,施至輝也大致學藝完成,而後父子倆合力完成全臺各地廟宇的委託,例如鹿港奉天宮內法像莊嚴、神目如電的蘇府大王爺,令人不禁大起肅穆之心,此神像正是施禮與施至輝父子合作完成的曠世鉅作,也是該廟的鎮殿之寶。其他如臺中寶覺寺、臺中武德宮、嘉義玄武宮、鹿港奉天宮、溪湖鳳山寺、臺東順天宮…等數十間宮廟的許多神像,都能看見他們共同完成的傑作。

施至輝投入重要傳統藝術粧佛傳習計畫教學,教授由文化部甄選通過之習藝藝生。

技藝傳承 開枝散葉

從16歲學藝至今,施至輝從業超過70年,現在的他,雖然仍常操刀,但只製作自己喜歡的題材,不再侷限在神像方面。他以精湛的工藝成就,獲得83年的第十屆「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100年再獲文化部登錄「國家重要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即人間國寶)、103年又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成就獎」等大獎。

83年起,施至輝開始在鹿港社區大學擔任講師,推廣粧佛工藝。而後更在獲登錄為人間國寶後,投入重要傳統藝術粧佛傳習計畫教學,教授由文化部甄選通過之習藝藝生。目前仍長期傳習藝生共五位,為其子施世曈、陳宗蔚、張壽財、卓佳霖、施傑元。其子施世瞳更於2021年登錄為本縣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陳宗蔚為外傳弟子,106年於鹿港設立「錦輝軒工作坊」,並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參與接班人傳統工藝示範與推廣計畫為駐園工藝師,至今已邁入第六年,另也參與鹿港鳳山寺神像修復,都源自施至輝藝師將其精湛的木雕技藝傳承更多子弟。

將軍爺身上戰甲的紋路極其細膩,展現施至輝高超的工藝/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典藏。

施至輝也因為傾囊傳授所學不藏私,於112年榮獲有「文資界奧斯卡」之稱的「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這個獎項每三年舉辦一次,今年保存傳承類得獎者只有施至輝一人,可謂傳藝有成,持續文化傳承及人才培育工作,傳習經驗豐富,成果可謂豐碩,令人欽佩。

施至輝的藝術成就有賴於他的天賦和持之以恆的努力,而他30年來推廣粧佛工藝不遺餘力,更是他對這項工藝的熱愛和無私的體現。施至輝在才與德方面的表現,都堪為人之表率,譽之為「寶」,實至名歸也!

本文轉載自《彰化味》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