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世界的舞台 林志偉

職人

近年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簡稱FOCA)這個名字,在全世界的表演藝術圈打響了知名度,一個來自臺灣的馬戲團在短短幾年內,走遍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日本瀨戶內創意馬戲節等各國知名藝術活動,更擁有全臺首座巨型馬戲篷,舉辦亞洲最具規模的馬戲藝術節。

這個馬戲團的幕後推手,就是來自臺中的林智偉團長。「小時候我住在大里,搬過幾次家,因為我的父親在我3歲時就離世了,所以媽媽扛起家中生計,為了能就近照顧孩子而『孟母三遷』,她曾在保齡球館、郵局甚至育幼院工作過。」這樣的日子林智偉不以為苦,更懂事地與兩位姐姐一起分擔家事,上菜市場買菜、挑水果、煮飯都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愛打球的林智偉夢想著考進臺灣體育學院(今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精力充沛的他十分頑皮,益民路的老攤商幾乎都是看著他長大,對他的調皮搗蛋更是印象深刻。「以前我最喜歡的就是大馬路口的甘蔗攤,幾乎每週都會吵著媽媽去買一次!」與母親相依為命的童年記憶,如同啃甘蔗般咬得辛苦卻甘甜幸福,足見他樂天的性格。

1999年的921大地震讓家住11樓的林智偉一家人在國小裡住了3個月,靠著發放的物資過活。由於災後家中負擔雪上加霜,母親決定將林智偉送往公費體系的學校就讀,軍校也成為選擇之一,但最後他選擇表姐也在裡頭念音樂科的「復興劇校」(今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那年他才小學五年級。

2023年FOCA遠赴法國參與台灣外亞維儂藝術節。

比當兵累的魔鬼訓練

當同儕還在享受國小的快樂時光,林智偉卻已在如軍事化管理的劇校訓練,每日一早就開始練習,過著規律的團體生活。週六下課後林智偉總是搭著客運回到臺中,與媽媽吃頓飯、聊聊天,隔日中午再趕回學校收假。「當時我還那麼小,當然會想家,但從小的生活讓我養成了『既來之則安之』的獨立思想,一切都靠自己拚,也感謝學校讓我們擁有一技之長。」

林智偉坦言,劇校的訓練確實辛苦,難度大約是服兵役時新兵訓練的10倍以上,但也因此更加與同學們相知相惜,對於日後人際及溝通能力上,都有顯著的優勢,「我們團隊裡有超過10個人都是一起工作逾10年的夥伴,即使生活中遇到挫折煩惱,但大家仍以團隊發展為第一優先。」

來自雲門的生命貴人

雲門舞集40週年作品《九歌》中,林智偉因緣際會下進入舞團擔任特約舞者,扎實的基礎功與令人驚豔的演出,讓林懷民老師讚譽有加。「那時我和好友們創立MIX舞動劇坊,更到法國等國演出,林老師知道我是來真的,就給了我許多建議。最讓我感動的是,他還告訴我:『我就是你爸,有問題就來找我!』我當下真的非常感動,更下定決心勇往直前。」

COVID-19疫情期間,林懷民老師捎來一句「最近好嗎?」的問候,林智偉向他報告:「我們所有人都留住,薪水也照發,一切都沒問題。」在林老師的追問下他才坦言,跟銀行借了500萬元維持演員的生計,雖然隨著疫情紓緩下有了幾場演出收入,後續又陸陸續續地借款支撐團務。林老師馬上以個人經驗與他分析,並出面為FOCA募款,讓他度過疫情難關。

站在巨人肩膀上衝刺

「大家都知道林懷民老師很疼我,但其實我每次接到老師的電話我都要倒抽一口氣才敢接起來,老師也很常給予我刀口上的幫忙!」林智偉舉例,創團初期馬戲團缺乏排練場,但因為正在籌錢出國,沒錢租借場地,時常在橋下或是團員校內的空間練習,2013年林老師主動告知可以出借雲門的排練室,供FOCA於閒置時段使用。1年後,林智偉主動交出排練室鑰匙,到社子島租鐵皮屋,成為他們第一個正式的專屬排練場,「因為如果連排練場我都無法自己搞定,如何證明我們可以生存下去?」

雲門的制度更成為FOCA 的效仿對象,「雲門很早就以月薪制營運,我們也於2015年開始實行月薪制,今年已有27 位正職員工,明年預計擴編到35 位。」林智偉堅持月薪制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團員不用為了下一餐煩惱,能夠專注投入於團務及演出。「年底剛啟用的新排練場有近500坪的使用空間,一年就要300萬租金,更有超過15位行政人員,這樣營運當然辛苦,但只要是做喜歡的事,這一切甘之如飴。」

創造臺灣的馬戲樣貌

林智偉認為,近年來臺灣的表演藝術氛圍很棒,有別於以往只能在劇場看表演,現在各大小活動都有演出。而大家的視野受到網路、社群的影響,比以前更有國際視野了:「多數人認為臺灣的馬戲師承中國雜技,傳統訓練確實培養了『全才』的演出能力,但現在大家網路一打開,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演出、技術,國內外的人才交流也十分頻繁,所以大家都能更專精自己的特長;另外,我們受舞蹈影響很深,在行政、內容、教育等層面都大量取樣舞蹈圈,所以我們不必證明不一樣,因為臺灣的馬戲就確實已有自己的樣貌。」

林智偉在第一屆特技大鼎獎中獲得最具影響力獎肯定。

疫情期間百業蕭條,但這段時間卻帶給林智偉一份禮物,那就是「時間」。雖然演出暫停需要借錢度日,但他利用這段時間檢討自己、團隊,找回創團的初衷。疫情期間一位長輩影響林智偉很深的一句話:「世界上有錢的人很多,但帶來快樂的人很少,FOCA就是帶來快樂的人。」這句話也成為支持他們的動力,夥伴互相支持,擔任彼此的導師,「因為每個人都是主角,都是帶來歡笑的角色。」

種下馬戲的傳承種子

十多年前臺灣對於馬戲,還停留在動物表演、太陽劇團這些既定印象,但其實特技演出早已進入劇場演出,也有詳盡的文本紀錄,因此林智偉選擇走入校園推廣馬戲,花了3年的時間造訪近400間學校,「學校是社會的起點,所以只要小朋友喜歡上馬戲,自然就能拋棄對馬戲的成見。我們並不針對表演藝術相關的學校去造訪,因為我們不是去拉票,而是要讓孩子認識馬戲。」

林智偉不諱言,投入管理工作其實是痛苦的,一方面要捨棄舞臺轉向幕後,一方面要處理複雜的團務,且幾乎無前例可循,如同拓荒者般花了很多精力摸索研究,但也因為曾是演出人員,能在策略、資源上的思考上更貼近需求。對於人才的培訓也是林智偉的堅持,「有了各自的分工和穩定的薪水,能夠減少溝通成本,增加研發的時間。這3年團員陸續結婚生子,已有10位『馬二代』,這就是團務穩定的成果。我自己也有兩個小孩,看著他們的笑容,這一切辛苦就都值得了。」

串聯地方與世界對話

對於故鄉臺中的表演藝術發展,林智偉認為相當值得期待,因為市府、文化局投注許多資源扶持地方團隊,FOCA也希望未來能與臺中團隊開啟對話,進行更深更廣的交流,「我和共同創辦人、財務長都是臺中人,我們看著臺中進步繁榮,以前很多田地都已變成高樓,文化活動也越來越多,未來說不定可以到臺中發展!」

林團長回到臺中國家歌劇院分享FOCA國際舞臺經驗。

林智偉分享,未來 FOCA 會往三個層面發展「劇團」、「平臺」、「教育」。首先劇團仍繼續誕生更多的作品,打造出自己的作品特色,同時讓年紀漸長的演員協助轉職;接著是平臺,每2年一度的FOCASA馬戲藝術節,努力讓全世界的馬戲好手與臺灣團隊可以齊聚一堂;此外,教育工作也將繼續推動,計畫成立馬戲學校,讓更多孩子愛上馬戲,開啟對於表演藝術的可能性;積極的從不同的面向去觸及不同的客群,每年投入 100 萬製作《讀馬戲》季刊發送到全臺各地據點,為臺灣的馬戲留下文獻紀錄,還特別向國外馬戲從業人員邀稿進行學術的交流。

「是的,臺灣也有自己的馬戲團。」來自臺中的林智偉正帶領著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造屬於臺灣的當代馬戲樣貌。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