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是條死路嗎?美國政府補貼的水龍頭可以開多久....

產業脈動

本文作者為:

Todd G. Buchholz曾任老布希政府白宮經濟政策主管,老虎對沖基金董事總經理,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愛琳·揚教學獎獲得者,著有《來自過世經濟學家的新思維》《繁榮的代價》等書,也是音樂劇《光榮騎行》的聯合作者。

1990 年代初期,每個有腔調的美國高級白領和住在郊區的退休夫婦都會買一台電動麵包機,讓當時自動麵包機的銷量達到 400 萬台。但這股熱潮很快就褪去了,因為這些業餘麵包師發現把麵粉、雞蛋、黃油、酵母和鹽按照精確數量和比例放到一個金屬盒子裡,要比去街角麵包店採購更加費時費錢。那麼插電式的電動車是否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麵包機呢?

電動車開始退燒,賓士首席財務官承認相當殘酷的領域

儘管特斯拉公司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充滿創業才華,政府也為電動汽車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但消費者似乎仍然更願意開車到加油站花五分鐘加油而不是改造自家車庫和忍受在廢棄購物中心的停車場尋找充電樁帶來的續航焦慮。汽車市場調研機構君迪(J.D. Power)發佈的報告表示,有21%的公共充電樁根本無法運作。隨著消費者開始對電動汽車望而卻步,他們的選擇不僅會影響汽車行業,還會影響到美中兩國的關係、國家預算和大宗商品價格。

而相關證據正在迅速湧現。曾在2021年大張旗鼓購買10萬輛特斯拉汽車的赫茲公司(Hertz)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開始拋售手中三分之一的電動汽車,並從收入中扣除了2.45億美元,另外,向通用汽車購買 17.5 萬輛電動汽車的承諾也可能化為泡影。另外的證據還有,那些居住在富裕時髦社區以外的消費者對插電式電動車視而不見,轉而搶購混合動力和燃油發動機的車輛。

電動汽車的銷量在2023年第四季僅增長了 1.3%。根據汽車購物和資訊平台Edmunds發佈的資料,電動汽車在經銷商車庫的滯留時間往往比汽油動力汽車多了三周左右。由於賓士的EQS車型連續4個月銷售疲軟,其首席財務官最近也承認電動汽車市場是一個「相當殘酷的領域」。儘管福特、特斯拉和通用汽車在價格戰中,將電動汽車價格平均下調了 20%,導致福特每賣出一輛電動汽車就得虧損 3.6 萬美元,但顧客們對電動車還是敬而遠之。

馬斯克不會總是贏家,豐田是有先見之明的

與此同時,美國各州政府一直在為電動汽車提供巨額補貼,即使它們自己的預算都入不敷出。儘管預算赤字據報高達創紀錄的680億美元,加利福尼亞州在最高7500美元聯邦稅收抵免的基礎上,仍向每輛新電動汽車發放7000美元。新澤西州在財政收入縮水的情況下也依然向電動汽車購買者發放4000美元支票。試問這些州還能讓資金水龍頭開多久?

豐田這類電動汽車懷疑論者,它們將賭注押在了混合動力汽車上,如今看來是有先見之明的,過去一年豐田的股價表現比通用汽車高出 40%。過往飽受車迷和華爾街分析師抨擊的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在去年 10 月宣稱人們「終於看到了現實」。鑒於生產電動汽車所需的零部件和工時分別減少了90%30%,汽車行業工會肯定會松一口氣。

但這些都無法抹殺電動汽車的工程師和設計師的聰明才智。看著智慧汽車在賽道上飛馳然後自動並排停車,讓人很難相信它們曾被譏為加裝了引擎蓋的高爾夫球車。雖然馬斯克有很多外號,甚至其中有些讓人難以啟齒,但他的汽車跑贏了保時捷,他的火箭超越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箭,他那些高超的內幕交易操作讓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律師們都望塵莫及。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總會是贏家。電動汽車面臨的障礙甚至超過了物理學和消費者的惰性:那就是電網故障。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花費越來越長的時間在黑暗中等待,美國能源資訊署的多份報告指出在2013至2021年間,停電的平均持續時間翻了一倍,從3.5小時增加到7小時以上,而停電的頻率則增加了近20%。而這也難怪人們不願意將自身出行跟牆上的插座掛鉤,尤其是考慮到大家對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靠性的疑慮,因為它們總是容易受到雲層和空氣停滯的影響。

汽車市場燃油車仍是領頭羊

當然碰到問題的可不僅僅是美國。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最近因為去年售出 300萬輛電動汽車而登上新聞頭條,相比之下特斯拉僅賣出了180萬輛。然而飄搖不定的中國經濟很容易受到美國銷售疲軟的影響,中國政府和私營企業在電池生產以及辛巴威、剛果民主共和國、古巴和俄羅斯等國家身上下了重注,因為這些國家出產鋰、鈷、鎘和其他關鍵礦產。但當這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滑時,中國還願意繼續收買非洲政治領導人嗎?這個水龍頭又能開多久?

1990 年代的麵包機熱潮從未借助公共補貼、政府授權或大打折扣來贏得市場份額,如果有的話或許還能再持續幾年。總統、州長、美國國家稅務局和技術奇才們都在推廣電動汽車,但公眾卻沒有聽進去。開著一輛60匹馬力的吉普車也依然帥氣的艾森豪總統曾警告說:「你不能靠敲別人的腦袋來領導人們:那是攻擊,不是領導力。」而在汽車市場,內燃機仍然是領頭羊。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林伶潔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