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挺過政府及輿論壓力也要堅持說出真理 陳培哲給年輕世代的兩個建議

人物專訪

「我以前去台大的時候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就是念書,也不知道未來應該要買房子、做經濟規劃,大學只知道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現在社會都太功利了,這樣建立不出台灣的文化。」

說出這段話的,正是過去新冠疫情4年來中,永遠站在科學角度、對於高端疫苗引發的社會疑慮,敢不斷跟政府「唱反調」的中研院院士、台灣肝病學權威陳培哲。

在多次拜訪陳培哲,不論是請教醫療、政治、科學、疫情的觀點後,我們也好奇對於下一代的年輕人,他有何建議和忠告?年輕一輩該何去何從?在資訊氾濫、AI的衝擊下,如何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觀點?台灣的下一步又會是如何?

(延伸閱讀:專訪》新冠4年台灣學到什麼?陳培哲:政治不能凌駕專業 專業要有對政治說不的骨氣!)

如何挺過政府和輿論壓力?陳培哲:普世原則不會改變

接受《信傳媒》專訪的1月17日這天,剛結束總統暨立委大選,也是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過世後的第2天,陳培哲感慨地說,「施明德真的是我很敬佩的人,理想主義者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不是犧牲人民的生命,這是不一樣的,像切格瓦拉、施明德都是這樣。」

我們反問陳培哲,在外界對於很多事情還一片混亂、霧裡看花之際,勇敢講出科學角度的真理,讓民眾有知的權利,甚至當意見與政府不一時,受到抹紅、貼標籤、輿論和壓力,仍不改其志、挺過這些風風雨雨。

「其實我從來不怕這些壓力,反正我也不看政論節目和媒體,因為我講的專業是普世原則,這個不會改變,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不會因為你攻擊他而改變,這些不是模稜兩可的事。」陳培哲一派輕鬆地說。

對於不理解的人,陳培哲似乎也不是那麼地在意,「這個沒有關係,我們還是做我們該做的,像施明德當年發動紅衫軍時,連他家人都出來罵他,那有什麼關係?現在回頭看他真的了不起,因為這些原理大家都懂,但能不能付出代價去實行?早期的黨外運動都是提著頭去拼命、去為人民發聲,這個是了不起的,我們頂多就被關個1、2年,根本沒什麼好怕的。」

「人家如果冤枉你,你也不要急、不要想不開,以後真相一定會出來,陽光還是會照進來。雖然國會未來會怎麼樣也不曉得,但至少感覺看見一點陽光照進來了。」

(延伸閱讀:施明德83歲病逝》台灣民主的先行者...他感傷「象徵一個時代結束的開始」 )

給年輕人的兩個建議:健康及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最重要

問到這代年輕人,未來應該怎麼辦?

陳培哲說,「人生只能走這一回,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第一個要維持身體健康,第二個是完成想做的事,就不會留下遺憾,說不定還會產生對國家社會非常正面的效益。」

他強調,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重來,也沒有人能夠取代,要盡量讓自己滿意,但也需要努力,「夢想不是在電腦前就可以達成的,但夢想也要付上代價的,要去努力和克服困難,沒有每一件事情都是容易的,克服困難後才能成長。」陳培哲感慨,很多人都是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就停下腳步,因為沒辦法克服困難。

陳培哲也提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一切學習從家庭開始,但現在很多父母也欠缺判斷力,學校能給的教育又很少,「接下來的世代更多是在AI、虛擬世界互動,年輕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訓練的第一步就是先學習運動。」

陳培哲強調,運動除了能讓身體健康之外,在運動過程會學習到像是團隊合作競爭、遵守規則、交朋友,「有守法以及承認失敗的過程,如果輸的人不服氣,就沒辦法形成一個很好的團隊,這個非常重要。如果還有興趣的話,鼓勵大家多讀一點書,不要只有讀網路上短短的文章,也聽聽音樂,培養一些興趣。」

國家有「文化」才能永續

陳培哲認為現在很多「好學校」的學生都過於功利主義、爭名奪利,「他們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效益,眼光很淺,他們只想要很快成功,但這樣是行不通的。」他提到像臉書的祖克伯這麼快又年輕就爆富,但其實這些財富都會過去,重點是回頭看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

「現在社會上最有權勢的是政治家和資本家,但這些人都不會在歷史上留名,回頭看不論是世界或中國歷史,千古留名的主要都還是文化相關的,德國有貝多芬、英國有莎士比亞、荷蘭有梵谷,政治、經濟都只是文化的背景,人類需要的是文化。台灣如果能出一個莎士比亞或貝多芬,那就一定能生存下去。」

陳培哲認為古今中外會千古留名的人物,都是具有文化及人文素養的。(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陳培哲有感,要讓台灣永續,最重要的是文化,「沒有文化,什麼叫做台灣人?現在台積電也慢慢分散到國外,但是文化是不能分散的,如果沒有文化,台灣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就像囚鳥一樣。」

他指出,歐美很多科學家都有人文素養,是因過去科學是在人文訓練裡的一環,「台灣的科學家很少有人文素養,還需要去培養,所以台灣最大的危機是沒有獨特的文化,然後各行各業都要站在人民的角度,才能夠永續。」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