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太高導致年輕人不婚不生?內政部秀統計數據反駁

社會議題

2023年雖然終止2020年以來的人口負成長,但全年新生兒13萬5571人是再創新低,亦低於全年死亡數20萬5368人,兩者相減後,人口自然減少近7萬人,這已經是連續第4年「生不如死」。

然而,這種的態勢持續延續到了今年,內政部統計1月生出人數為1萬1023人,死亡人數則有1萬9464人,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8441人,是連續第37個月「生不如死」。

不少人認為,高房價是造成年輕人不婚不生的主因之一,不過,內政部今(23)日公布最新統計報告,認為這樣的說法聽似有理,但無確實根據,兩者間更像是獨立事件,不宜混為一談。

2023年人口自然減少近7萬人

上月內政部公布2023年人口統計數據,正當外界在開心台灣人口數終於增加了,卻較少注意到,在出生與死亡人數仍然是人口自然減少,且2020年以來,兩者的差距是越來越大,今年人口自然減少達到6萬9797人,而2020年到2023年依序為,7907人、2萬9912人、6萬8244人。

台灣2023年出生數13萬5571人較前年(2022年)再少3415人,也低於國發會2022年發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年至2070年)」報告中,2023年出生數的低推估值14萬人,屬於兔年的2023年,更終結1988年以來虎年都是最少新生兒生肖年的規律,在在都顯示人口問題的嚴峻。

那麼,越來越低的生育率與高房價到底有沒有關係?內政部今天公布的一份報告,內容恐讓不少人跌破眼鏡。

青壯年平均初婚年齡隨學歷越高而延後

內政部表示,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婦女勞動參與率不斷提升,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則呈現下降,少子化趨勢愈加明顯,我國生母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自2012年起已超過30歲,因此探討30至49歲影響婚育的因素至為重要。

內政部統計,2023年30至49歲的青壯年713萬423人,較2018年的738萬2822人減少25萬餘人,青壯年平均初婚年齡隨學歷越高而延後,大學學歷者的平均初婚年齡為30.23歲,碩士以上學歷31.29歲,均超過30歲。

觀察各教育程度結婚率及生育率,大學學歷結婚率57.77%,碩士以上學歷64.88%,而大學學歷者生育率46.79%,碩士以上學歷為50.07%。

考量住宅擁有時序,婚前無宅者結婚與生育率高於有房者

內政部指出,若不考量住宅擁有時序,以有自有住宅者之結婚率與生育率較高。有自有住宅者結婚及生育率均較無自有住宅者高,結婚率達74.98%,生育率達64.78%,皆高於無自有住宅者之59.15%及50.29%;另有自有住宅者平均初婚年齡29.90歲較無自有住宅者28.99歲高,有自有住宅者平均初育年齡30.45歲亦較無自有住宅者28.77歲高。

不過,若考量住宅擁有時序,則結婚時無自有住宅的結婚率會比有自有住宅為高,生育率亦有類似的情況。婚前無自有住宅者結婚率67.23%,較有自有住宅者結婚率47.71%高,生育前無自有住宅者生育率58.36%,亦較有自有住宅者生育率40.31%高;另婚前有自有住宅者平均初婚年齡32.31歲較婚前無自有住宅者28.95歲高,而生育前有自有住宅者平均初育年齡33.24歲亦較生育前無自有住宅者28.78歲高。

青壯年結婚最主要受到年齡影響,生育則有年齡及房產因素

內政部強調,30-49歲青壯年無房者的結婚率與生育率均高於30-49歲婚前就已買房或生育錢已有房者。

內政部指出,是否「結婚」最主要影響因子為年齡,以37歲以上者已婚可能性較高,介於33歲至37歲則與性別較為相關,若為男性結婚可能性較低(0.45),若為女性則結婚機率較高(0.59),而有無自有住宅則並非影響結婚之重要因子。

至於是否「生育」則主要受到年齡及有無自有住宅影響,年齡37歲以上者已生育可能性較高(0.65),生育前無自有住宅者生育可能性(0.69),較生育前有自有住宅者(0.46)高。

因此,內政部認為,外界常說,「因為房價太高導致年輕人結不了婚、不生小孩」,應是一個聽似有理但無確實根據的說法,實現居住正義固然重要,但是否擁有住宅與不婚、不育,從數據角度來看,兩者間更像是獨立事件,不宜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