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是極多因素相互影響的體系,幾乎大多數問題都是整體問題的一部分,有些地方微小的變化也可能造成看似毫不相關之問題的重大改變,也就是有所謂蝴蝶效應。
經濟社會是極多因素相互影響的體系
由這樣的觀點,好像所有的問題都要考慮到整體而用整體的方法來解決。但整體大到我們無法掌握甚至無法瞭解,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在研擬貨幣政策時考慮它會不會改變某個小行星的移動,或者在捕捉一隻蝴蝶時考慮會不會害某國發生暴雨。
蝴蝶效應通常小到無法觀測與計算,而類似的因素也多到無法掌握並可能大部分相互抵銷,所以設法直接預測和防止暴風雨之災害顯然比掌握某隻、某幾隻、或全球所有蝴蝶的動作更為經濟有效。因此多數經濟問題必然只能就一部分因素和範圍做分析,而不是分析全宇宙,但選出來被重視和分析的範圍不同,就常會有不同的結果和主張,房價問題是個典型的例子。
房價問題常因只對局部因素分析而造成偏差
土地是重要而且特別的生產要素,購屋和居住成本是許多人一生最大的開銷項目,因此房地產問題和整體經濟有極密切的關聯。
例如常有人說不動產和營建業是經濟的火車頭,而很多金融危機也是房地產的波動所造成,所以討論房地產政策時很難忽略它和整體經濟的關聯。但房地產又幾乎和所有的人有重大的利害關係,許多人都有房地產的相關經驗和意見,因此房地產問題的討論常被這些直接利害和經驗牽動,而忽視其和整體經濟的現實和理論關聯。
大部分對房地產問題的討論都無法同時兼顧整體經濟考量以及人們直接的利害感受。考慮不同因素的主張不只常相互衝突,很多主張也常不知不覺中造成更多的問題。
本文也沒有能力且不敢奢想提出一個可用的完整分析模型或架構,而只是希望大家由有限考慮範圍和假設提出政策主張之後,能看看它在這範圍或假設之外會不會具有重大的問題,而使其主張必須修正甚至放棄,或者把可能造成重大問題的因素也納入分析架構之中。
房地產分析常分別只重視病理、藥理、和生理而未做整體思考
由於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納在一個分析架構或理論之中,著重不同因素的分析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理論甚至學門。孫中山先生曾批評馬克斯對社會經濟的分析像是病理學,而他自己的主張則是生理學。把這種比喻用在房地產問題,我們也可把各種相關分析大概分成三類:著重基本供需和價格如何決定的生理學,著重對社會造成傷害的各種作用之病理學,以及著重各種政策工具之效果的藥理學。
三類分析都是整體分析的一部分,本來應該要同時被重視,但研究或專業分工的結果,各類學問有時會忽略了由其他學問分析的部分,甚至排斥其他學問的意見。這是房地產問題不易解決的原因之一。
簡單病理的討論最為常見
社會和政治上被談到最多的可能是偏向病理學的主張,例如投機或假性需求使房價高漲的作用,而投機炒作的原因則很可能是相關稅率和利率太低。高房價又會引起進一步的病症,包括所得財富分配不公平,有些人負擔不起生活成本,以及零售業等等產業生產成本因而太高。這相互關聯的整串病痛似乎可由切斷其關聯而直接找到一些對策,例如提高稅率和利率,補貼購屋和貸款的成本、提供低價的國民住宅、社會住宅、和工業用地,或者改善交通建設和補貼交通費用。
直接的藥理政策易受歡迎
由於各種房價病痛和病理人民直接感受得到,而上述各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又像是簡單易懂的藥理,具有直接或直覺上的藥效,因此這類病理和藥理的主張在政治上常頗受歡迎,也常被提倡。有時它們也確實解決了不少問題。所以政治人物乃至一些相關政策的專家都常提到這類病理及藥理,但卻也可能過度誇大這些病況和藥效,而忽略了病症的根本原因以及有些政策的副作用,也就是忽視了相關的生理學。
只看病理藥理常忽視各種副作用
例如長期以來有很多人鼓吹課征極高甚至100%的土地增值稅就可以斷絶土地炒作而平抑地價,卻忽略執行的可行性,以及高稅率可能使土地未能移轉到更合適用途的鎖死效果(陳博志,1998)。也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政策(陳博志,2011a,2012)。也有不少人主張用高利率來提高土地投機成本,卻不一定注意到利率也有其他總體經濟目標必須照顧(陳博志,2022)。有人也未注意到利率上升太多可能使已貸款購屋者負擔不起利息,甚至造成房價太大的波動和金融危機(陳博志,2014)。社會住宅是很多人有的主張,但房價若繼續上漲,社會住宅也可能使住戶因未購屋而在財富分配上吃虧(陳博志,2015)。
重大經濟問題應該同時注意生理研究
事實上各種經濟政策都有其副作用。如果政策不是很重大,間接的影響也小,其副作用有時可以忽略或留待其他政策手段解決,也就是依賴直接的病理或藥理就可以做決定。但較重大或者對經濟的其他部分有較深間接影響的政策,就可能要用更廣的分析架構把可能引起的副作用考慮進來,或者至少要同時用另一組分析來討論這些副作用的大小及其可能的配套政策,然後再決定該項政策是否值得採行。而如何判斷那些間接影響和副作用值得注意,以及要如何採取配套政策,大致上就是要對整體經濟體系的運作和影響途徑,也就是生理學做較深入的瞭解和分析。
購屋免頭期款政策忽視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
生理學或更重視間接影響之重要性,可用有人主張的購屋免頭期款為例來說明。房價高使人買不起,特別是有人連自備款都不足而無法購屋時,免頭期款和給予更多貸款的政策,依直覺的病理和藥理來看都是可以幫助一些人的政策,因而也可得到部分人的支持。但眼界更廣而看到經濟體系的運作原理和歷史時,就會看到這種政策也有很大的風險或副作用。
房屋貸款要求要有相當比例的頭期款或自備款的原因,乃是要降低房價或其他經濟波動時借款人無法還款的風險。用簡化的例子來看,若一棟房屋市值一千萬,自備款三百萬而貸款700萬,則房價下跌三成以上時,房屋的價值將小於貸款金額,借款人可能認為選擇放棄房屋並不還貸款,把爛攤子丟給放款的機構較有利。而放款者面對這種風險,也可能用提早收回放款及拍賣抵押之房屋的做法。於是房市和金融市場都可能出現風暴。這是多年來各國常見的經驗。而自備款若降到一成,房價降一成就會出亂子。不用自備款時只要房價下跌一點點就可能產生風暴。換言之,頭期款和自備款是為降低倒帳及房市和金融風暴而做的設計或要求,自備款愈低風險就愈大。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些機構降低房屋貸款條件而使一些人後來無法償還貸款,引起了次貸和二房風暴所造成,而不懂這經濟生理學的人即可能只由直接可以討好部分想購屋的人用房價會繼續上漲做理由或政策方向並不公平且不易成功而主張拿掉頭期款。
也有人說房價會繼續上漲,所以不會有還不起貸款的問題。這也是不懂經濟生理學和歷史的主張。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因為所得和人口的成長以及都市化,房價確有長期上漲的趨勢,但期間仍會因景氣波動等因素而有時下跌,所得提高而人口及都市少成長之後房價更不一定能一直漲。台灣過去多次房價大漲之後也常有回跌的時期,日本1990年代之後房價也出現相當長期的下跌。
1990年代日本不少人誤以為房價可一直漲而提高貸款比例的做法,也是日本負債太多而有失落十年或更久之不景氣的重要原因。而房價下跌即使只是短期,前述借款人把房子和貸款一起丟給放款人的情況就會發生。所以除非執政者決定要持續把房價炒高,否則不值得冒金融風暴的危險去賭房價能一直持續上漲。
而就算執政者想讓房價持續上漲,其上漲幅度也要甚高才可能防止前述可能引發金融風暴的情況。若有人全部用貸款買一間房屋,而且也如某些人主張的一開始不必付利息,則他的負債將以貸款利率為成長率而逐漸增加。而貸款買入的房子卻會折舊,舊房子的價格通常會愈來愈低於新房子。
所以新房子的價格上漲率要高於利率再加上舊房屋折舊或折價率,房屋的價值才不會變成低於貸款而造成前述不還貸款的問題。更何況各地景氣和繁榮的變化不同,即使平均新屋漲價高於利率加折舊率,也常有一些地方可能較低而出問題。所以要藉高房價上漲率來避免倒帳和金融風暴之風險,其上漲率必須相當高,而和這政策施行之初需求因而增加帶動的房價上漲,將一起使更多人買不起房子。所以其所傷害的社會公平和利益,就很可能大於免頭期款政策帶給少數人的利益(陳博志,2011b)。
土地和其他經濟政策討論都不宜忽視基本原理或生理
和土地房屋相關的經濟生理學除了如上述應該用來討論簡化的病理和藥理主張的可能副作用之外,更要用來討論根本解決問題的目標及方法。例如依地租理論,市中心區的地價較高,以及地價隨經濟發展而上升,可說是必然的現象,因此租稅和利率等各種政策壓低市區房價的力量必有其極限。
從基本供給和需求面提供更多可運用之土地房屋,以及如何提供,也是經濟生理學可以討論的課題。生理學或基本原理該注意和運用的地方極多,請參閱相關文獻(陳博志,1998,2017a,2017b,2021)。其他經濟政策的討論也常有類似因為專業化而只重病理、藥理、或生理而產生偏誤的現象,研究者也該常提醒自己注意。
原文刊登於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