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證實 寶林茶室中毒案死者檢體驗出「米酵菌酸」

食品安全

衛福部將於28日晚間8時30分緊急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最新發現,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主持,他首度證實,台大法醫所從中毒案的死者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而這也是台灣首度檢出該毒素。

今年3月22日,民眾前往台北市信義區A13百貨公司的一間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用餐,返家後陸續發生不適現象,24日凌晨,其中一名呂姓民眾急性腎衰竭宣告死亡、27日又有一名中毒民眾死亡,引起全國注意,更多單位介入調查。

28日晚間衛福部臨時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調查發現,記者會一開始,由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到28日下午5點為止,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通報18例,有2死亡案例,5例在加護病房,1例在普通病房,有10例返家休養。

22日寶林茶室爆發中毒案,28日為止已有2人死亡

接著王必勝說,法醫從其中一名死者解剖檢體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也就是Bongkrekic Acid ,這是台灣首度檢出該毒素案例。

他表示,27日開會完之後,國內有醫院庫存「米酵菌酸」標準品可供比對,「我們就給台大法醫所開始做檢驗,在某一位 死者檢體內驗出米酵菌酸,一般而言不可能驗出這個毒素,但我們卻驗出來,這跟我們調查方向有很大關係。」

驗出「米酵菌酸」,王必勝指出,和27日專家會議中討論出的方向是吻合的,「我在這邊也要跟大家做一個說明,這個事情我們檢方也在做偵辦,今天我們已經告知北檢、新北檢方,我今天定義是初步的檢驗報告是這樣。」

從中毒案例解剖檢體發現,血液中含米酵菌酸

記者會上,台灣大學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過去的報導中指出,米酵菌酸來自於特殊的菌,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是植物和真菌之間共生的細菌,而人體細胞中堪稱「發電廠」的粒腺體ATP受到阻礙,米酵菌酸對粒腺體造成損害,身體的細胞瞬間失去能量。

姜至剛指出,身體細胞無法運作,體內許多耗氧的器官受到損傷,所以看到病患發生嚴重的肝衰竭、代謝性的酸中毒,導致無法代謝,使得腦部、心臟、肌肉都癱瘓掉,僅需要相當低濃度的米酵菌酸,就會導致這樣的後果,衰竭後血壓掉下去,病患可能到院前就整個癱瘓、OHCA,需要急救。

「文獻指出,米酵菌酸在體內每經過4天多它的量會減少一半。」姜至剛說,在病患的身上還可以測得到(表示濃度很高),所以在數小時到一天內就造成死亡,發病後死亡率為30%到100%。

攻擊細胞粒線體,將導致心臟腦部癱瘓

「未來我們還會做什麼?」王必勝表示,除了兩個解剖的檢體繼續化驗以外,住院個案的檢體也會繼續檢驗,接下來驗的速度就會比較快一點,就會知道是否所有個案都是「米酵菌酸」的問題。

他表示,由於案例的共同食物有粿條,因此也會蒐集食材相驗,包括供應商端的粿條,但不排除只是某一批有汙染。再者,為了瞭解在何處感染唐菖蒲伯克氏菌,因此也會請疾管署去寶林茶室做取樣,然後看是否能培養出這樣的細菌,一般而言要兩個禮拜以上。也會去新北市粿條供應商去採檢。

王必勝再三強調,目前驗出並不是最後的結果,因為民眾很關心,我們把知道的結果先告訴大家,最後結果還是要經由檢察官的綜合判斷,我們再來做一併的發布。他說「米酵菌酸在台灣從來沒有驗出過,但在國際上是有案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