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股息ETF熱潮將其市場規模推向歷史新高,突破4兆台幣,北威於今(17)日舉行「ETF熱潮的影響」論壇,就近期全民瘋ETF邀請專業與談人演講,討論該熱潮下的機會與風險。
ETF普遍翻譯為「指數股票型基金」,但第一位與談人、政大財管系特聘教授周冠男開場即認為,「其實比較好的翻譯是:證券市場掛牌交易的基金」,不要有太多指數或股票等用字容易誤導,畢竟ETF也有很多種類,如槓桿型ETF、期貨ETF等;此外,最初ETF是一籃子投資組合的概念,追蹤大盤指數、被動型的,基本概念就跟共同基金相同,最大相異點是可即時交易,只要有股票帳戶即可購買。
ETF熱潮形成原因?學者:2關鍵字加上有限注意力、投資人情緒
談及台灣ETF熱潮形成原因,周冠男指出,ETF總資產規模從2019年的1273億元,成長到2024年2月底的1.5億元,成長速度驚人,而發行熱潮原因主要集中在某一種操作策略,如科技股、動能股;另外,更重要是2個關鍵字,「高股息、月月配」,像某動能高息或某科技高息,新推出的ETF幾乎都有這2個關鍵字出現。
周冠男說,人類注意力是有限資源,國外研究發現,漲跌劇烈的股票容易被投資人追高殺低,因為民眾注意力有限,主要從新聞上獲取資訊,「像現在買AI股想到什麼?不就是那幾支嗎?」有限的注意力再加上投資人情緒,容易從眾,也是熱潮產生的原因之一。
高股息ETF不適合散戶投資,月月配只是滿足心理帳戶偏差
從行為財務學角度,「高股息、月月配」2關鍵字對於個別投資人恐怕不是好事,周冠男直言,高股息作為投資因子(驅動投資報酬的因子)不見得不好,某些時期可較大盤為佳,但考慮到發放股息的手續費、股息所得稅、健保補充費等交易磨擦之後,其表現便落後於大盤。
周冠男也坦言,不認同ETF行銷時用「月月配,月月幫你加薪」等用語,時間是投資最好的朋友,民眾尤其年輕人不用急著從投資中拿錢出來,配息其實就是「左手轉右手」,僅滿足一般投資人感覺每月固定拿到現金配息才是有賺到的心理帳戶偏差,「假設資產11元,配息1元後資產價值剩10元」,那1塊原本就是你的,「你應該讓它繼續增長」,而非馬上領出,不但容易花掉,好一點想再次進場投資,卻又要再多付一波成本。
針對高股息ETF,周冠男進一步表示,你若是散戶且對ETF有正確投資心態,打算長期投資的,高股息ETF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他說明,台灣證券交易所得免稅,不靠配息,在交易中賺錢才不用繳稅,需要用錢時再處分資產才是比較好的投資策略。
至於策略性或高股息ETF有無優勢,周冠男指出,研究顯示,的確短期之內有些策略性投資可能打破大盤,然長期幾乎都顯著落後,因此他認為,若是散戶要投資策略型也必須知道何時出場,否則想要靠此打敗大盤機會基本就是0。
故事打敗實際數據成為主流,專家籲:要信數字而不是故事
「網紅經濟成趨勢,主管單位要管也不好管」萬寶投顧董事長朱成志說,有時網紅在推銷時可能由2句正確、1句有問題構成,自己理解錯誤、過度誇大都有可能發生,再加上網紅粉絲量龐大,又處主管機關的管制灰色地帶,因此投顧廣告預算容易下在網紅身上,因此產生出推波助瀾的效果。
周冠男也說明,網紅、名嘴容易使用民眾較聽得懂的故事,但不一定正確,甚至資料也不一定是自己準備的;而學者反之,也絕對可以提出相當多論文證明,高股息長期表現不如市值型,卻比較不好懂,但「數據才是重要的,這才是事實」,他也稍稍無奈道,高股息自己呼籲了2.3年不要碰,結果這次一募募了3棟101(1750億元),周冠男認為,民眾投資一定要自己做功課,聽信數字而不是故事,責任要勇敢自己扛。
他額外提醒,台灣價值高股息ETF(00940)中的「價值」,不是指它股票標的充滿「台灣價值」,是指價值型投資(投資策略的一種),買的是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
未來投資建議:AI、新能源相關
民眾提問, 如果現在想投資ETF專家給予何種建議?
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回應,目前股票波段已到達高點,個人認為未來投資人工智慧相關標的很不錯,畢竟AI才剛起步,「AI 10大階段我們現在才在3.4左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另外,新能源相關,如電動車、固態電池,基本上投資大方向往明顯對人類經濟發展有幫助、產業浪潮尖端,可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