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林到漢來...食物中毒案頻傳》毒物科醫顏宗海:民眾可採「4大措施」預防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

近期食品安全事件頻繁,從年初台中市政府驗出台糖梅花豬肉片含禁用瘦肉精「西布特羅」、多家知名食品公司檢出「蘇丹紅」色素、3月下旬「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釀4死2重症、4月初王品集團旗下知名餐飲「初瓦韓式料理」和「嚮辣和牛麻辣鍋」也驚傳食物中毒案件。

最新2起則是高雄漢來海港自助餐廳巨蛋店,於4月26日爆出52人在用餐後出現上吐下瀉就醫,以及28日傳出到台中參加全大運的10名選手疑似食品中毒,正式開幕前,10名擊劍隊選手在台中市中區下榻飯店用完早餐後,陸續出現上吐下瀉、噁心、發燒等不適症狀,其中有9人就醫。

台中市食安處4月30日表示,就醫者都已返回飯店休息,目前懷疑飯店自助式早餐的生菜沙拉有問題。(延伸閱讀:獨家》全大運選手上吐下瀉急送中國醫治療 台中市連鎖飯店疑似爆發食物中毒 )

究竟為何近來食物中毒那麼多?哪些個人飲食習慣要小心?

為何近來食物中毒那麼多?

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毒物科專家顏宗海,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食物中毒,但夏天頻率特別高。「夏天食物中毒比例高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因為溫度高,要預防食物中毒關鍵在於冷藏保存。如果中午買了一個便當,夏天時盡量要在1小時內吃完、冬天則是2小時內,若暫時不吃一定要放冰箱冷藏保存,冰箱溫度4℃就能抑制微生物滋長,等到要吃時一定要徹底加熱,要大於70℃才能殺菌。」

顏宗海指出,2020年8月宜蘭礁溪老爺酒店的自助餐廳發生100多人集體食物中毒,根據食藥署資料,2019年有502件食物中毒案例、合計有6,935人中毒、2人死亡,中毒案例主要集中在夏季,汙染源以細菌中毒為主、其次為病毒及天然毒素。「細菌性食物中毒以仙人掌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

他進一步解釋,食物中毒原因很多,有些是感染性的(病毒或細菌)、有些是非感染性的(天然毒素如河豚毒素、珊瑚礁魚毒),「感染性中毒中最常見的病毒感染要屬諾羅病毒,細菌的話有可能是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或沙門氏桿菌,當中以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

顏宗海指出,諾羅病毒感染經常在每年11月至3月間達到高峰,依據美國CDC的評估,諾羅病毒57%經由食物傳播、16%為人傳人、3%藉由被病毒污染的水傳播,而「人」是唯一的帶病毒者,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如透過與病患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患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患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到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 

至於易受諾羅病毒污染的食品包括即食食品、沙拉、三明治、冰品、水果及生鮮魚貝類,最易發生的場所包括飯店、長期養護機構及學校等人口密集場所。 

顏宗海強調,便當應盡量在1小時內吃完,若暫時不吃一定要放冰箱冷藏保存,因冰箱溫度4℃就能抑制微生物滋長,等到要吃時則一定要徹底加熱,大於70℃才能殺菌。(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民眾可採取「4大措施」預防食物中毒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統計,每年5-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主要有7類,包括食品未適當保存、生食和熟食交叉污染、食品加熱不足、食品調理器具未清潔乾淨、調製後食品放置時間過長、烹飪人員衛生習慣不佳,以及水源受到污染。

顏宗海也提到,醫學上有所謂的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於7℃到60℃皆能生長繁殖,「因此保存低於7℃可抑制微生物孳生,加熱高於70℃可徹底殺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建議,民眾可採取4大措施來預防食物中毒:

1. 徹底清潔:微生物會存在廚房各角落,因此準備食物前中後,都要徹底清潔雙手及餐具、砧板和檯面等。

2. 生熟食分開:生食與熟食避免使用同一個砧板,購買及保存時不要靠在一起。

3. 加熱完全:食物要徹底煮熟,才能殺死有害微生物。

4. 冷藏保存:熟食要在1到2小時內吃完,若吃不完須盡快冷藏,才能避免微生物汙染食物。  

此外,除了民眾平日要預防食物中毒,廚房工作人員平日須做好自主管理,若出現腸胃道症狀建議暫時停止相關工作。

為何新冠疫情期間較少食物中毒案例?專家分析原因提10大建議

另外,顏宗海也指出,根據國外研究報告顯示,食物中毒案例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明顯下降。「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民眾已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餐飲業者也特別注重衛生環境的維持,加上廚房工作人員會每天監測身體健康狀況,所以很多國家的食物中毒發生率皆有明顯下降,因此建議未來應繼續保持這些良好的衛生習慣,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

他提到英國的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care Service)的資料指出,民眾若能遵循以下10個原則,就可以有效減少罹患食物中毒的風險。

1. 勤洗手,尤其是烹飪前、接觸生食後、如廁後、接觸垃圾桶及寵物後。

2. 保持廚房工作檯面的整潔,烹飪前後務必清洗工作檯、刀叉,尤其是接觸到生食的廚房用具。

3. 勤洗廚房抹布、洗碗布等,並保持乾燥,因為潮濕髒汙的抹布容易滋生微生物,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

4. 分別用不同的砧板來處理生食和熟食,才不會造成交叉汙染。

5. 分開放置生食與熟食,由於尚未煮熟的食物可能有微生物存在,應與已經可以食用的水果、沙拉及熟食分開放置,才能避免交叉汙染。根據高雄市衛生局稽查發現,此次高雄漢來海港餐廳巨蛋店疑似食物中毒案疑有「生熟食混用汙染」的可能性,將進一步針對可疑食材與環境採檢、釐清風險。

6. 儲存生肉於冰箱下層,避免血水汙染到其他食物。

7. 徹底煮熟食物,尤其是禽肉、豬肉、漢堡肉、香腸及烤肉串等,應避免食用粉紅色未煮熟的肉。

8. 維持冰箱的溫度在4℃,當冰箱存放過多的食材,或開門頻率過高,皆會造成溫度上升,增加食物腐壞的風險。

9. 盡快冷藏吃不完的食物,建議於90分鐘內移至冰箱保存,而剩食最好在2天內徹底加熱,並食用完畢。

10. 注意食品的保存期限,超過保存期限的食品,儘管外觀沒有異樣,氣味正常,還是建議丟棄不要食用。

醫師指出,當冰箱存放過多的食材,或開門頻率過高,皆會造成溫度上升,增加食物腐壞的風險。(圖片來源/freepik)

最後,顏宗海也提到,根據食藥署的統計資料,近年來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原因的前幾名,腸炎弧菌通常存在於溫暖沿海地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0到42度,於30到37度繁殖速度最快,「由於弧菌不耐熱,高溫加熱即可將細菌殺死。「通常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民眾吃到腸炎弧菌汙染的未煮熟海鮮,尤其是生蠔,因此建議海鮮類也一定要煮熟後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