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還是吸金?oBike押金無法可管 數千萬的錢哪裡去了?

共享經濟

打著「共享」名號的無樁式自行車oBike進軍台灣後,我們是不是應該無條件接受這樣號稱「進步」的商業模式,開始引發討論。除了無成本使用公共空間引起的爭議之外,也有愈來愈多消費者納悶,這樣的商業模式到底是「共享」,還是變相「吸金」?我們使用者所預付的900元押金,到底又用去了哪裡?要拿回押金,方便嗎?消費者權益會不會受到影響?

押金伴隨高風險,中國大陸已有案例

在使用共享單車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向業者支付一定的押金。以oBike為例,目前註冊的用戶為50萬人,即使這當中只有十分之一約五萬人真正使用,業者少說也能收到4500萬的押金。隨著市場逐漸擴大,這筆金額必定隨著增加,這龐大的資金池根本已經像是個「類銀行」的功能,押金會不會變成變相融資的作用?

事實上,民眾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看向中國大陸的經驗,原先遍地開花的共享單車已經逐漸走入泡沫化,不少共享單車業者紛紛倒閉。其中一家名為卡拉單車的業者,更傳出投資者率先撤資,導致押金無法順利退回的情況,影響了消費者的權益。

在台灣,提到交通工具必須支付押金的案例,大家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悠遊卡,因為在悠遊卡實施實名制之前,民眾購買悠遊卡都必須支付100元押金,但你有想過,這筆由幾百萬民眾給付的押金所集結而成的龐大資金,之後到了哪呢?難道是進了悠遊卡公司的口袋嗎?

其實目前包括押金以及後續的儲值金,悠遊卡公司今年都已信託給台新銀行,由台新銀行負責管理這筆錢的匯入、退卡撥付和資產運用等等。金管會官員強調,為了保障民眾的權益,並且消除外界疑慮,在《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中有規定,像是悠遊卡這樣的電子票證,都必須將民眾的「儲值金」交付信託。

台灣無法可管,資金用途成灰色地帶

至於信託之後的這筆資金,只能用於「低」孳息的用途,像是單純存在銀行,或是投資有良好信用評等的債券、國庫券等,以降低圖利廠商的疑慮。不過,必須注意的是,上述規定其實都只針對「儲值金」,換句話說,押金需不需要信託?其實並無法規明確規定,一切由業者自行決定。

再者,上述法規只規範多用途支付使用的電子票證,如悠遊卡、icash等。那麼像是oBike的押金使用,到底有沒有法規來管理?

遺憾的是,由於oBike屬於自行車租賃業,在現行法規「自行車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中,並沒有特別規範到押金的使用及管理。也就是說,oBike跟消費者收取的這筆龐大押金,必須放在哪裡?可以用在哪裡?怎麼使用?目前完全處在一個無法可管的灰色地帶中,就連記者詢問若後續發生爭議時該怎麼辦,交通部官員也只能苦笑以對。

對此,oBike台灣區總經理王妍婷回應,押金是放在中信銀的帳戶進行信託,至於信託金額有多大?真正的使用人數有多少?則都以「不清楚」或「商業機密」帶過。

有了中國共享單車泡沫事件的前車之鑑,對消費者來說,需要的是更清楚的保障,而主管機關的監理制度,恐怕也得趕緊跟上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