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院今(24)日公布4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經過模型試算後,今(113)年4月製造業與服務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僅微幅上揚,故研判製造業與服務業對景氣看法與上月相比維持不變,呈持平狀態,營建業方面則終止連續2個月下滑態勢而轉為上揚。
化學、電子與育樂用品業看好景氣,鋼鐵業上下游看法「不同調」
台經院助理研究員方俊德表示,製造業4月景氣比上月持平,不過其中的化學產業因為4月國際油價帶動石化原料價格走高,加上客戶拉貨需求提升,對於當月景氣較為看好;另外,電子機械業中AI相關廠商因為拉貨情況持續熱絡,看好度也較樂觀。
台經院指出,半導體供應鏈庫存去化有成,使得下游客戶訂單規模增加,有助於相關廠商產能利用率上揚,加上AI應用市場成長快速,帶動AI晶片銷售動能、終端產品規格提升,利於國內相關廠商營運表現進一步攀升,故有接近一半比例的電子機械業者看好未來半年景氣表現。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補充,電子電機產業看好跟綠能充電樁也有關係,此外,育樂用品業近2年都不錯,因為替今年巴黎奧運備貨備料。
其他如鋼鐵業,孫明德解釋,中國經濟已在逐步復甦,但是產能過剩問題依舊存在,且主要過剩在房地產相關的鋼鐵水泥,因此台灣鋼鐵上下游對景氣看法不同,「下游可以進中國便宜的進口鋼料,但上游須面對中國進口料的競爭」,所以美國近期採取提高關稅應對,台灣鋼鐵上游業者也希望採取類似作法;此外,中國產能過剩理由多種,例如石化原料也在過剩,與其購買之俄羅斯原油價格低廉有關。
至於化學工業對未來半年景氣看法上,台經院表示,儘管全球終端消費力道逐步回溫,加上國內外基建投資擴張,可望間接帶動化學原料需求,但化學工業仍面臨中國同業產能價格競爭壓力,又預期國際油價上漲以及上游石化原料價格漲幅相對強勢情況下,將壓抑業者獲利表現,故有6成左右的化學工業廠商「持平」看待未來半年景氣表現,亦有接近2成比例的化學工業廠商看壞未來半年景氣。
近2年台灣貿易結構改變,朝向「資通訊產品、美國」集中
來看國內情勢,對外貿易方面,因正值產業淡季,大多數產業接單狀況欠佳,但受惠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商機熱絡及低基期因素,令資通與視聽產品年增率仍維持正值,使得4月出口年增率由上月的18.83%縮減為4.31%,連6紅,進口年增率亦由上月的7.12%縮減為6.57%。
解析台灣貿易表現,根據財政部前4月海關進出口數據,主要出口貨品以資通訊產品「一枝獨秀」,孫明德表示,台灣出口單靠資通訊產品把其餘所有傳產負成長帶動起來,可見如今AI伺服器熱賣的確帶動台灣出口,雖然傳產仍不靈光,不過衰退幅度有小一點,尚未回到正成長。 傳產類部分,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曾說明,主要是多數傳產貨類需求仍偏弱,且有來自國際競爭壓力,整體接單穩定度未明顯改善。
另外,觀察我國重要出口主要市場,孫明德表示,熱賣的伺服器以第二大市場-美國為主要出口國,因此前4月出口至美國的成長率也相當高,為64.1%,佔總出口比例已達23.5%,同時可看出近2年台灣貿易結構迅速改變,約從去年7月至今,產品結構往資通訊產品集中,從15%左右攀升至近30%上下,至於出口國則往美國集中,從15%左右攀升至23%。
投資部分,因為資通訊產業的復甦,廠商投資意願也回溫,進口資本設備前4月中,1~3月不理想,但到4月回到正成長,孫明德認為,資通訊廠商未來的景氣展望樂觀,所以蓋廠房、購置機器、土地會增加,對未來經濟會有幫助。
整體而言,孫明德認為,台灣景氣從前(111)年開始緩步上升,至今上升趨勢未改,「但有點吃力」,主要因為國際運流不穩、以色列等中東戰爭懸而未決等都是經濟變數,因此製造業與服務業對於未來景氣看法基本持平,營建業則因房市活絡較為變動,結束2個月下滑轉為上揚。
經濟好轉..營建業結束連2月看淡,缺工、建材價格高問題仍存
營建業結束2個月的下滑態勢轉上揚,總監劉佩真表示,儘管4月工作天數較3月減少,且建材價格維持高檔和缺工問題依舊,有些微影響到部分公共工程的進度,不過因國內經濟好轉增加企業擴廠和商辦建設意願,加上新青安房貸政策、通膨預期心理帶動購屋需求,使得營建業對4月景氣看法仍可以持平。
而營造業對未來半年漲望樂觀,劉佩真說明,主要預期未來因公共工程、房屋建築工程、機電整合工程表現仍可期,加上住宅市場買氣依舊有撐,以及製造業擴廠和企業購置商辦意願提升,商用不動產和土地交易市場愈發活絡,均有助於未來半年營建業景氣呈現好轉態勢。
媒體提問關於營造工程物價指數今年以來月月飆新高,材料類有回落但勞務類漲勢依舊未見趨緩,如何看未來房市趨勢?
劉佩真回應,因為中國產能不斷開出,建材價格走勢目前的確較疲弱,但隨著下半年全球經濟復甦會更明顯,再加上建築也朝綠色建築邁進,開發商對於建材價格下降較為存疑,依舊以高水準看待之,另外,缺工問題政府雖然不斷引進外國移工,但多用於公共工程、引進規範也較嚴格,目前台積電也在擴廠造成搶工壓力,需求增加,但供給跟不上,購地也屬於高水位,造成不動產開發商臨的營建成本恐難下跌,同時也讓未來房價短期間有下跌趨勢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