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例瘧疾死亡》曾至馬拉威...瘧疾該怎麼防?「4大族群」要特別注意

醫療保健

疾管署2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死亡病例,為40多歲外籍男性,於今年4月下旬曾至非洲馬拉威,瘧疾預防用藥史不明;5月18日自韓國入境後獨自入住旅館,隔日出現呼吸喘、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5月20日因症狀持續就醫,抵達急診時生命徵象不穩,經採血鏡檢發現疑似瘧原蟲,通報後檢驗確診感染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已緊急給予藥物治療,但個案因病況惡化,於當日不幸死亡。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5月20日共計4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2023年)同期0-2例略高,分別為3例外國籍及1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3例惡性瘧及1例間日瘧,感染國家分別為緬甸、尚比亞、安哥拉及馬拉威各1例,其中1例死亡。

疾管署指出,國內近10年(自2015年起)累計58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50歲為多(占72%),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疾管署也在22日將馬拉威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調整為第一級:注意。

究竟瘧疾是怎麼傳染的?會出現哪些典型症狀?民眾又該如何預防?

「4大族群」要特別注意避免前往瘧疾流行地

疾管署說明,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又稱熱帶瘧)最常見。

瘧疾傳染途徑主要是藉由瘧蚊叮咬傳播,當被感染且具傳染能力的雌性瘧蚊叮咬時,將瘧原蟲注入人體,導致被叮的人感染瘧疾。此外,輸血、器官移植、注射藥物不慎也可能導致感染瘧疾,而生病的母親經由胎盤有可能傳染瘧疾給嬰兒;過去也曾經發生過實驗室操作不當導致感染的意外。

疾管署說明,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疾管署解釋,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要加用primaquine服用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

至於哪些人屬於瘧疾高風險族群?

疾管署指出,主要是前往瘧疾流行地區的民眾或是在瘧蚊孳生較多的場所居住或活動的人,而孕婦、嬰幼兒、HIV感染者及免疫力不全者為重症死亡之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避免前往流行地區。

瘧疾如何防?疾管署整理2大重點

若真的需要前往瘧疾感染危險地區,應注意哪些事項預防? 疾管署整理2大重點:

(1)個人防護措施

避免蚊蟲叮咬,若被蚊子叮咬次數愈多,罹病機會愈高, 瘧疾的症狀也可能較嚴重。 

1. 避免在黃昏以後到黎明之間外出。 

2. 晚上外出,應著淺色長袖衣褲,裸露部位可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 DEET、Picaridin 或 IR3535 的防蚊藥劑。 

3. 住在有紗門紗窗且衛生設備良好或有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4. 睡覺時使用蚊帳,並檢查蚊帳是否有破洞,蚊帳內是否有蚊子。 

孕婦、嬰幼兒、HIV感染者及免疫力不全者為重症死亡之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避免前往瘧疾流行地區。(圖片來源/freepik)

(2)服用預防藥物 

出國前服用瘧疾預防藥物,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先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評估感染風險、預防性投藥之需求與是否有服用上的禁忌症。

目前國內瘧疾預防用藥計有下列4種:

1. 羥氯奎寧 Hydroxychloroquine

2. 美爾奎寧 Mefloquine

3. 去氧羥四黴素 Doxycycline

4. 阿托奎酮與氯胍混合 製劑 Atovaquone/proguanil(Malarone®)

疾管署提醒,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若出國超過3個月的行程,疾管署也提醒應蒐集感染後在當地可以得到醫療幫助的管道,若出現可疑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

相關資訊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