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機決定成敗:行動3原則 清楚判斷何時該大膽出手、何時該再等一下

書摘

重大的決定會影響人生,跟誰結婚、要定居在哪裡、要開創什麼事業。愈是會影響與你切身相關的事,代表那個決定的後果愈重大。可逆的決定,代表事後可以再想辦法重來。一個決定造成的影響愈難彌補,或是代價愈高昂,代表可逆性愈低。在所有的決定中,有兩類要特別注意:後果重大與不可逆的決定,以及無關痛癢又高度可逆的決定。

當決定會造成重大的結果,而且無法回頭,這時犯錯的代價很高。反之,當某個決定無關痛癢,而且很容易取消,犯錯成本就很低。我們很容易浪費太多時間與心力浪費在這種決定上。

如果你買過床墊,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你花了好幾天到處看各種床墊、查評價、比價格。最後終於決定好了,但床墊送來後不是你夢想中的床墊。其實只要確認商家有提供彈性退貨政策,一小時內就可以決定。犯錯成本很低時,快點行動。

3原則判斷行動好時機

有三個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行動時機的好用原則。第一個是:

ASAP原則:如果取消決定的成本很低,就盡快做決定。

如果某件事實在太不重要,那麼做任何的決策都是浪費,單純選擇就對了。快速決定,把省下的時間與資源用在真正重要的決定。

第二條行動原則是:

ALAP原則:如果取消決定的成本很高,盡可能愈晚做決定愈好。

大部分的決定都需要在速度與準確度之間取得平衡。決定小事時,如果速度太慢,只是在浪費時間與精神。然而,動作太快會讓我們錯過關鍵資訊,忽視基本事實,通常會解決錯誤的問題。事情很急時,即便速度很重要,也需要慢一點。

賭注很高又無法重來時,盡量思考到最後一秒鐘再做決定,盡量讓選項保持開放。我們學開車時,會學到高速行駛時要與前車保持距離,以防有人突然換車道,或是有車突然停下。與前車多保持一點距離,發生問題時,你就有更多選項。做重要決定時,也應該多等一下,盡量替自己保留未來的選項。萬一發生意外,你才有調轉方向的空間,重新往機會最大的路走。

那要怎麼知道該採取行動了?任何拖延出問題的工作、關係或投資而不解決的人,都知道一直蒐集資訊,終究會到達報酬遞減的臨界點,從某個時間點起,蒐集更多資訊的成本,將高過失去時間或機會的成本。

我有一位朋友平時都和工程師一起工作,他說工程師傾向於高度規避風險:「他們一直想再多蒐集數據,但他們已經蒐集資訊、做測試原型好幾個月了。大家也會開始厭煩,受夠了不斷開會、調整、再蒐集資訊、寫冗長的報告。」

不只是工程師會出現這種現象。決策者如今愈來愈容易碰上分析癱瘓,因為能取得的資料實在太多了。如果你曾陷入分析癱瘓,第三條原則能協助你判斷,何時該停止再糾結、開始行動:

Stop、FLOP與Know原則:當你不再(Stop)蒐集到有用資訊、首度失去機會(First Lose an OPportunity,簡稱FLOP)、或得知(Know)一個明顯選項時,就該行動了。

首先,當你發現已經不再蒐集到實用的資訊,就該行動了。心理學家斯洛維奇(Paul Slovic)曾發表一項重要研究,說明過度蒐集資訊是不智的行為。他找來八位賽馬評磅員(註:負責替賽馬評分,在賽前訂出賠率),說明他想知道評磅員們能以多高的準確度,預測四十場比賽的贏家。實驗分為四輪,在第一輪,每位評磅員可以取得關於每匹馬的五項資訊。可能是騎師的身高體重,也可能是每匹馬的最高排名紀錄。此外,每位評磅員必須說出他們對預測的信心程度。

第一輪結束時,評磅員的預測準確度是17%,他們的預測信心水準是19%,和實際結果差不多。每到新的一輪,評磅員就能得到更多資訊。第二輪提供十項資訊,第三輪提供二十項,最後一輪提供四十項資訊。在最後一輪,評磅員的準確度依然只有17%。然而,多得到三十五項資訊讓他們的信心水準提高到34%。額外的資訊並未讓評磅員的預測更準確,但讓他們信心大增了。

當我們已經抵達有用資訊的極限,會有幾點徵兆:

·你能從所有角度,說出支持或反對每一個選項的理由。

·你已經問遍所有人的建議,甚至開始問和問題不直接相關的人,或是沒解決過這種問題的人。

·你已經學不到新資訊,開始陷入無限迴圈,一直重看同樣的資訊。

當你已經到達以上任何一個狀態,就該Stop,進入做決定的階段了。接下來,我們來看FLOP:面對影響很大又不可逆的決定,要盡可能考慮到最後一刻,但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失去機會時,就該做決定了。舉例來說,你想賣房子,已經刊登廣告、定好價位,也有人出價了,那麼當買家紛紛縮手,或是你即將違反契約時,你已經開始失去選項,就是該行動的時候了。

最後,你有可能得知了某個資訊(Know)之後,該怎麼做就很清楚了。有時是你蒐集到讓決定變簡單的關鍵資訊,有時是你有揮之不去的直覺。不論是哪一種,總會有一個時刻,你心底深處就是知道該怎麼做。光是知道還不夠,你得採取行動。行動吧!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