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快要沒工作?AI人工智慧也能治療癌症了!

醫療科技

AI人工智慧除了會下棋、會投資理財,現在竟然還能當起醫生治療癌症!

台北醫學大學今(14)日宣布引進IBM的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Waston for Oncology),這套系統將輔助腫瘤科醫師擬定出更好的治療策略,主要也希望能幫助醫師節省掉一些時間,花更多心力在病人上,以改善醫病關係。

人工智慧系統目前只是輔助功能

人工智慧到底要怎麼治療癌症?IBM的這套系統是由美國史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的癌症團隊所「訓練」出來,數據庫中總共有300多種醫學期刊、200多本教科書,以及1500萬頁以上的資料,與病人的病情進行比對之後,系統就能提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和用藥建議等。

「這是一個擴充智慧的角色,」台北癌症中心Watson專案負責醫師陳俊佑表示,在使用上系統一開始可能會問你三個問題,根據不同的回答,會再衍生出不同的問題。最後系統會根據這些選項,藉由背後龐大的資料庫進行分析,最後根據文獻資料給予治療上的建議與一些專業諮詢,像是藥效、副作用、存活率等。

陳俊佑舉例說明,雖然醫師平常也看了很多的文獻,但在細目上不可能記得一清二楚,加上由於現在網路很發達,愈來愈多患者都會自行在網路上搜尋資料來「質疑」醫生。但是透過這套系統,醫師可以更仔細地告訴病人「這顆藥可能有1%的機率產生噁心的副作用」,不僅加強和病人的互動,也能增強病人對醫師的信任。

不過,民眾可能會擔心,若是系統建議和醫師以自身經驗做出的判斷不同時,該怎麼辦?陳俊佑解釋,人工智慧可以當作「第二參考意見」,後續報告出來後一定是由專業的腫瘤科醫師來解讀,再更複雜的病例也能提到癌症團隊上做討論、比對,並不會單單只採納某方的看法。

透過龐大資料庫比對給出建議

目前台灣是IBM在亞洲的第五個合作國家,IBM Watson Health國際市場開發副總裁Zaher El Assi特地來台參加記者會,他強調,「AI用在醫療照護業將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這並不是來取代醫生的,而是來當醫生最好的助手。」

在國際上中不乏一些成功案例,最知名的就是去年日本東京大學對外發布,一名已進行治療達半年的患者因基因中有一部分較為特別,導致醫師遲遲不能確認病情,後來靠著Watson的另一項基因檢測系統,在10分鐘內將病人的基因和2000萬篇癌症研究論文進行匹配,最後終於成功找出病人罹患罕見疾病,並提供適合的治療建議。

至於用於癌症,目前引進台灣的這套系統,能夠用於8項癌症的檢測,包括乳癌、肺癌、大癌腸、直腸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Zaher El Assi表示,到今年第3季左右,台灣人較常罹患的肝癌、鼻咽癌也會建置完成,期望今年年底能將系統建置涵蓋80%的癌症,達到「治療方案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