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發展雙面刃 隱私侵害與人工智慧 緊急立法保護刻不容緩

人工智慧

近日應邀參與國家人權委員會主辦的「AI x人權趨勢論壇」,除了討論生成式AI是否可能被用於認知作戰外,國際與國內專家關切的焦點議題是AI造成的隱私侵犯問題。

無獨有偶,美國參議院商務、科學和運輸委員會於2024年7月11日也舉行了一場關於保護美國人隱私及人工智慧(AI)加速隱私威脅的聽證會

AI技術的進步改變了資料隱私的格局,因為它讓大規模線上監控、詳細的消費者分析、個人化詐欺和深度造假成為可能,而且幾乎不需要人工參與,成本也極低。參議員瑪麗亞·坎特威爾(Maria Cantwell)在聽證會上強調,AI不僅放大了現有的隱私侵害問題,更加速了數據濫用的風險,亟需立法保護公眾的隱私權。

使用智慧駕駛系統隔年保費大漲

《紐約時報》2024年3月即曾報導一個典型案例,一名65歲的雪佛蘭Bolt車主因為使用通用汽車的智慧駕駛系統OnStar Smart Driver,導致汽車保險費用在他未曾發生任何事故的情況下飆升了21%。根據報導,該系統收集車主的各類行為數據,並將其賣給數據公司LexisNexis,後者再將這些數據提供給保險公司,用於「評估」客戶保費。

保險業務員解釋說,保費上漲是基於LexisNexis收集的數據報告,這些報告詳細記錄了車主在半年內每次開車的狀況,包括駕駛時間、行駛距離及超速、急煞車和急加速等數據。例如,某趟18分鐘行程中,系統記錄了兩次加速和兩次緊急煞車。

另一位凱迪拉克車主也表示,他的多次急煞車、急加速和超速紀錄,被汽車的智慧駕駛系統秘密地記錄下來並轉交給保險公司,導致七家保險公司拒絕賣他保險。

這些案例顯示個資與數據收集可能嚴重侵害隱私的疑慮,已經成為事實。數據經紀商如LexisNexis和Verisk蒐集數百萬輛汽車的駕駛數據,並將其用於風險評估和保險定價,消費者完全被蒙在鼓裡,並未事先徵得車主同意。

AI加劇隱私威脅

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坎特威爾參議員引用了多個例子來說明AI如何加劇隱私威脅。她指出,一些AI應用程式如智慧型手機上的購物獎勵應用,利用蒐集的精確位置數據來對用戶進行精準廣告投放。例如,一個看似無害的購物清單應用,實際上在背後收集用戶的精確位置數據,並將其分類為特定的消費者群體,如「有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從而用於精準行銷。

此外,AI還被用於更加嚴重的隱私侵害行為,例如深偽技術(deepfake)。坎特威爾參議員提到,一些不法分子使用AI冒充親人的進行語音詐騙。該場聽證會也擔憂,敵對國家可能利用AI並透過社交媒體來介入影響美國選舉,操弄並傳播虛假訊息。

緊急立法需求

聽證會上的專家一致認為,需要儘快透過周全的隱私保護法律來因應這些挑戰。坎特威爾參議員和其他參議員起草一項名為《內容來源保護及編輯和深偽媒體的完整性法案》(The Content Origin Protection and Integrity from Edited and Deepfaked Media Act,簡稱COPIED Act)的法案,希望提升AI生成內容(AIGC)的透明度,並幫助創作者重新控制其內容。這包括要求AI生成的內容需標明來源,並給予創作者著作權保護,以防止未經授權的數據使用。

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萊恩·卡洛(Ryan Calo)教授在聽證會上強調,AI在利用個人敏感資料上的強大能力,使得消費者在面對數據濫用時處於弱勢。他舉例說明保險公司如何利用AI技術對消費者進行精準定價,根據消費者的即時需求來調整價格,這種行為無疑對消費者造成了不公平的經濟負擔。他補充說,儘管各州如加州已經通過要求機器人操作者標明身份的法律,但聯邦政府的介入是必要的,以便在全球範圍內協調應對不實資訊操縱的問題。

AI發展猶如雙面刃

值得注意的是,AI在推動科技進步和提升生活品質方面也具有巨大潛力。比方說,AI可以用於醫療領域,幫助檢測和治療疾病,如乳腺癌。但問題在於,這些技術同樣可以被用來推導敏感的個人資料,並用於不利於消費者的目的。因此,我們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時,必須同樣重視並積極應對其對隱私的威脅。

AI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隱私挑戰,數據濫用問題日益嚴重。消費者的隱私權正在被大規模地侵犯,而AI技術則加劇了此一情況。為了保護公眾的隱私權,我們需要儘快立法趕上AI普遍應用的腳步,確保數據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並賦予消費者更多的控制權。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AI技術的潛力,並在發展科技的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以防止AI被濫用於詐騙和其他非法或不和倫理的行為。保護個人隱私、促進AI科技發展、防制AI被不當濫用,以及實現社會公平,重視人權的台灣不做選擇,因為這些我們應該全都要。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