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拳擊選手林郁婷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因被誣指為生理男性而遭受大量網路霸凌攻擊。作為台灣代表隊的一員,林郁婷的優秀表現曾讓她贏得了無數讚譽,但在此次奧運比賽期間,她卻成為各種誹謗和網路暴力等不可承受之重的受害者。此一現象凸顯了運動員在現代社交媒體環境裡面臨的各種風險,也讓我們重新審視應該如何提供更好的保護給眾多的網路霸凌受害者,人工智慧(AI)會是一個可能的解方嗎?
AI技術的應用:威脅矩陣系統
針對運動員遭受的網路霸凌問題,國際奧委會(IOC)在本屆奧運會引入了一個名為「威脅矩陣」(Threat Matrix)的AI系統。此一系統可用於掃描和分析大量的社交媒體貼文,辨識其中包含的辱罵和騷擾性內容,以便及時採取保護或防制措施。根據BBC的報導,2024年夏季奧運會可望產生的社交媒體相關貼文至少超過五億則,其中很多可能包含對運動員的惡意攻擊和騷擾。這些貼文不僅影響運動員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對他們的比賽表現造成不公平的負面影響。
這個名為「威脅矩陣」的AI系統透過語言模型分析網路貼文中的情感和意圖,從而識別潛在的網路霸凌內容。這不只針對粗俗語言進行篩查,還包括對語言微妙變化的理解,例如諷刺和圖像、表情符號的意涵變異。國際奧委會的安全運動單位負責人科斯蒂·伯羅斯(Kirsty Burrows)指出,網路霸凌是一種可能在網上無止無休進行的人際暴力,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其威脅程度也與日俱增。透過AI系統,國際奧委會能夠提前辨識和處理這些問題,避免運動員在比賽期間被迫承受過大的心理壓力。
林郁婷遭受的網路霸凌
林郁婷在比賽中的出色表現本應該讓她成為焦點,但一則誣指她為生理男性的謠言迅速在網路上蔓延。此一錯誤指控甚至引起知名作家JK·羅琳(JK Rowling)的關注和評論,並且進一步加劇了林郁婷遭到的網路霸凌。
林郁婷的情況並非孤例,此次同樣遭受不實指控謠言攻擊的還有同樣是拳擊選手的哈莉芙(Imane Khelif)。而在2022年冬季奧運會上,中國花式溜冰運動員朱易因比賽失誤遭到網路暴力攻擊,僅在數小時內,一個侮辱性的主題標籤就有超過兩億人次的瀏覽量,導致她的心理壓力大到爆表。加拿大網球明星麗貝卡·馬里諾(Rebecca Marino)也因網路霸凌而在2013年暫別賽場多年。美國網球運動員斯隆·斯蒂芬斯(Sloane Stephens)曾在一場比賽後收到超過2000條辱罵他的訊息,而英國足球運動員裘德·貝靈漢(Jude Bellingham)也經常談及自己遭遇過的種族歧視。同樣的,印度女籃隊隊長希琳·利馬耶(Shireen Limaye)則因網路暴力陷入憂鬱,甚至對家人隱瞞她的健康問題。英國橄欖球運動員奧文·法雷爾(Owen Farrell)也因心理健康問題退出比賽,並透露自己在比賽期間不得不刪除社交媒體來保護自己。
這些事例證實網路霸凌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的恆久影響。英國羅浮堡大學教授埃米莉·海代(Emily Hayday)主持的一項研究蒐集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的240,000條推特貼文,這些推文通常充斥著運動員出現失誤或引起爭議事件後引發的大量網路霸凌內容。該研究的分析發現,很多運動員在面對網路暴力時,心理和身體健康均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有運動員因不堪網路暴力而自殺。
生成式AI的潛在風險
應用AI來強化保護運動員免於遭受網路霸凌,確實可能是一大利器。不過,生成式AI技術本身也逐漸成為網路霸凌的工具。根據網路霸凌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的報告,生成式AI可以自動生成大量具有騷擾性或威脅性的消息,並透過各種數位平台迅速傳播。這些AI生成的虛假訊息能夠分析目標的社交媒體活動和個人資料,生成高度具體和威脅性的內容,使騷擾變得更加個性化與客製化,也更有殺傷力。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近期澳洲有一名高中男生利用AI技術偽造同校約50名女生的色情照片與影片。這些「深偽」(deepfake)圖像被匿名地傳播,對受害者造成難以回復的嚴重心理創傷。
社交媒體平台的應對措施
面對生成式AI技術帶來的新挑戰,社交媒體平台也在不斷尋找因應措施。其中,Instagram和TikTok已經引入檢測和提醒功能,當用戶準備發佈過度苛刻的評論時,會收到來自平台的善意提醒。然而,在運動員這一特別容易受到攻擊的群體中,僅僅依賴技術手段是不夠的。國際奧委會正在透過「有意識的社交媒體課程」幫助運動員了解網路內容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提供一系列策略和應對技能。
毫無疑問地,科技進步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來對抗網路霸凌,然而,這也需要我們更加警惕和負責任地使用這些工具。樂見國際奧委會今年啟用「威脅矩陣」AI系統,為運動員提供防護屏障,但這只解決一部分的問題。我們還需要從社會層面進行更廣泛的教育和文化變革,提升包括尊重性別與種族平等的多元文化與媒體素養,才能真正有效地遏止網路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