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盤無望!美法院維持台灣太陽能電池反傾銷關稅裁決

能源政策

在2014年,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國製造的太陽能模組,以及台灣製造的太陽能電池,徵收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由於這項裁決會導致許多美國太陽能業者的進口零組件成本也隨之上揚,因此有關業者在2015年向國際貿易法庭(Cou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提出申訴,希望能夠爭取放寬裁罰對象的認定標準,不過隨著日前法官做出維持既定裁罰內容的判決,也代表這項努力已正式宣告失敗。

根據外媒報導,國際貿易法庭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Claire Kelly是在上周五(7月25日)做出最終裁決,在判決書當中,Kelly法官認定任何太陽能產品只要使用了由台灣廠商生產的太陽能電池,不論該項產品最終是在何地進行組裝,都將被列入徵收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的名單;至於那些在中國生產的太陽能模組,不論其內部零組件來自何處,也同樣都會被視為必須徵收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的對象。

「三分之二」法則

此案的爭議點源自於所謂的「三分之二」法則。以中國生產的太陽能模組為例,該項法則指的是任何太陽能模組能否被視為中國製造的產品,主要的認定標準應該是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零組件都是來自於中國當地。

不過在針對中國太陽能模組的反傾銷調查中,美國商務部卻在2014年10月改變了該項認定標準,聲稱由於實務上難以追蹤所有零組件的供應來源,加上中國業者過去經常有辦法繞過規則的惡例,因此商務部認為應該對於徵收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的對象實行最嚴格的認定標準。

至於在台灣的部份,商務部則是主張任何在第三地進行組裝的太陽能模組、層板與面板,只要其中使用到台灣生產的太陽能電池,都應該被列入徵收關稅的名單當中,而國際貿易法庭在此次判決中也對商務部的論點表達認同之意。

對整體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不見得是好事

表面上此次判決對於一向主張「美國優先」政策的川普政府來說乃是一大勝利,然而對美國整體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卻不見得是一件好事。目前已經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美國太陽能電池與模組業者Suniva,在今年4月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提請仲裁,要求美國政府將太陽能電池與模組的進口關稅提高2倍的水準,但此案卻遭到其他太陽能業者普遍的反對,因為他們認為便宜的進口太陽能面板將是美國太陽能產業持續成長的重要關鍵所在。

根據市場研調機構GTM Research的估計,若是Suniva的要求獲得通過,屆時隨著零組件與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美國國內裝設的太陽能發電產能將會由目前預估的725億瓦,大幅減少至只剩下250億瓦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