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弱」以傳統醫學角度來說,就是所謂的「虛」證;男女老幼都可能發生,一開始它可以是局部的,但也有可能是全身性的;例如有些人感染covid 19後,呼吸系統出了問題,經過治療身體痊癒了,但卻總感覺吸氣吸不滿,整個人體力與精神大不如前,這就是一種虛的表現。另外,人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器官機能或代謝變差,身體反應大不如前,當然也是一種虛的表現。
中醫針對虛的確有發展治療策略,所以虛某種程度也能視為一種疾病,但它不是單純的病,多半都是伴隨其他的身體因素,與現代醫學表述的「衰弱症」是一種症候群很相似,人一生會因生理變化、藥物、疾病、環境等交互作用產生衰弱的表徵,然後綜合許多症狀,譬如吃不下、活動力變差、頻尿、提早更年期…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趙品諭說,傳統醫學在《黃帝內經》中有記載相關的病徵,譬如在「本神」或「調經論」的章節中,就有談到虛的表現;而後面的朝代也有更詳細的紀錄,像是隋朝《諸病源候論》專門講述病癥及解釋病理,幫助醫師解決病症,當中就有定義出一個名稱叫做「虛勞」,也涵蓋紀錄了許多虛證的情況,虛勞就很像是現代所謂的症候群,且跟現代所謂「衰弱症」的表徵也有十分相似之處。
衰弱以現代醫學來說,主要是物理性的症狀,例如體重減輕、手腳力量變差、活動力下降等,而以傳統醫學的角度來論,牽涉的是氣血足不足夠,陰陽平不平衡,其表徵大多食慾差、消瘦、氣短、面色憔悴、乏力伴隨手腳冰冷、失眠、盜汗或多汗、頻尿等。
而「精神衰弱」在醫學裡並不是衰弱症,或許有部分身體衰弱的人,會伴隨有精神衰弱的情形,但以常見的指標評估並不列入衰弱症;不過在中醫的虛證描述中,的確有醫書記載著與精神或情緒相關的論述。
治療上,基本就是針對虛、進行補,在亞洲醫病文化甚至是常民生活中,都是很常見的方式。藥材常見有蔘、山藥、枸杞、黃耆、當歸等,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也都有煎煮好的即飲包,像是生脈飲就有西洋蔘的成分,養筋壯骨調理有山藥、黃耆、枸杞等,加味四物湯有當歸等成分,民眾可透過與中醫師討論,找到合適的藥補方向。
以往,趙品諭很推薦透過八段錦這類的運動來保健,後來發現太過繁雜,尤其對於衰弱的人而言,要讓他們動很多是有難度的,因此思考簡化後,推薦兩種居家活動來幫助。
1. 呼吸運動:坐在椅上,椅子最好挑座墊軟硬適中,坐板沒有傾斜,有無靠背皆可,雙腳自然垂地,調整骨盆位置,肩膀放鬆,然後縮下巴,微挺胸,只靠鼻部進行呼吸訓練,活動重點是吸氣跟呼氣時,肩膀不能有起伏,在吸氣時必須把腹部甚至骨盆腔撐到最大,呼氣時壓到最扁,從而透過氣的運作,可以幫助橫膈膜與腹部活化。
2. 深蹲運動:身體靠著牆壁,膝蓋盡可能彎曲至90度,放鬆腰背,但腹部、大腿、臀部、甚至骨盆用力,做靠牆深蹲的訓練,只要維持這個姿勢即可,先試著維持1分鐘,然後在慢慢拉長時間或增加次數,可以幫助訓練核心肌肉來強化身體。
另外針對精神衰弱,或因身體虛較容易出現精神跟情緒負面、失眠的人,也可藉由該院一些茶飲來緩解,例如含酸棗仁、合歡皮等的助好眠飲或有遠志、麥芽等能穩定情緒的抗憂解鬱茶等。
趙品諭指出,衰弱症原則上主述是老年人,但現代有許多中壯年,因疾病、意外傷害或遭逢人世變故等影響,有可能產生「衰弱前期」的表現,這種時候更要積極預防與補強。如何評定衰弱前期,可以參考Linda Fried提出的「衰弱表型(phenotype)」之5種指標,包括:非刻意的體重減輕、肌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自述疲憊感、與體能活動度降低,只要有兩項即有可能是衰弱前期,提醒民眾要特別關注。
原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 中醫科 趙品諭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