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夏天的尾巴...少量多餐為何對減重沒幫助?如何減重不傷身?醫師超完整解析

醫療保健

時序已進入立秋,但天氣依然炎熱,不少人仍為了展現曼妙身姿,而希望抓住夏天的尾巴、盡快達到理想身材,但醫師提醒,若不適當的快速減重,包括選擇減肥藥或其他快速減重的方式,可能造成身體系統性功能失調,還會造成免疫力下降。

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24(kg/m2)之間,低於18.5(kg/m2)為過輕、介於24-27(kg/m2)為過重、高於27(kg/m2)為肥胖。根據國健署調查,2017年至2020年,國人19歲以上成人過重和肥胖的比例高達50.7%,肥胖盛行率上升主要原因為久坐不動、攝取過多高熱量、脂肪、含糖等不健康食物。

體脂肪過高是肥胖的標準之一,所謂的「肥胖」是人體內脂肪組織過多、脂肪細胞太多或太大,並儲存了過多的三酸甘油酯所造成的;而過重、肥胖皆有礙健康,可能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的發生率,因為肥胖造成的慢性病,在國人十大死因就佔了7項。

根據國健署「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最新統計,18歲以上成年人過重及肥胖率50.3%,創8年新高,顯示台灣有一半的成年人有健康危機。

但減重是一輩子的事,想減重得用對方法,如何正確減重不傷身?有哪些減肥迷思應該要先破除?

醫:門診遇到最多的減肥迷思是「這2項」

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黃致遠表示,在診間最常見的減肥誤區就是「計算熱量」及「降低油脂攝取量」。他指出,根據2015年的熱量赤字實驗,在218名的受測者中,每日攝取熱量減少500大卡,透過減少飲食、增加體力活動,減少熱量赤字的方式來減重,目標是每周可減0.5公斤,2年可減掉50公斤,但實際上這些靠熱量赤字減重的人,2年下來,每個人平均減掉7公斤。

黃致遠解釋,「單純熱量計算其實忽略了食物的質量與營養密度,例如200卡的堅果比同熱量的糖果更富含蛋白脂與健康脂肪,有助於提供飽足感和穩定血糖。此外,當過度限制熱量攝取時,身體會自然進入『節能模式』,導致代謝速度下降,使減肥進入『撞牆期』。」

此外,黃致遠提到,許多民眾在減重時,常把油脂視為最大敵人,以為低脂飲食比較健康,更是另一個普遍誤解,「尤其低脂食品往往口感不佳,像是低脂餅乾、低脂冰淇淋,打著健康名號卻可能添加更多精緻碳水化合物增加風味,反而不利健康。」

他進一步說明,「脂肪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三大營養素之一,攝取過低的脂肪,可能增加心血管與總體死亡率,因此適當攝取如亞麻籽油、魚油等富含Omega-3的健康油脂,讓身體所需營養素充足是很重要的。」

醫師提醒,攝取過低的脂肪,可能增加心血管與總體死亡率,因此適當攝取如亞麻籽油、魚油等富含Omega-3的健康油脂,讓身體所需營養素充足是很重要的。(圖片來源/freepik)

少量多餐、只靠運動...竟對減重沒幫助?

如何減重不傷身?

除了正確的飲食習慣外,黃致遠建議可嘗試間歇性斷食,「當進行間歇性斷食的期間,人體會啟動脂肪燃燒和能量代謝的機制,有助胰島素的調節,胰島素水平下降,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更好控制血糖並促使脂肪燃燒。」 

至於「少量多餐」是否是減肥關鍵?黃致遠認為可能適得其反,「頻繁進食不僅會使消化系統長期處在工作狀態,進而增加腸胃道壓力,影響消化與吸收功能,還會使胰島素長期處於高水平,促使身體將多餘能量儲存為脂肪,導致肚子增大。」

最後一項迷思則是「減肥只靠多運動」。黃致遠表示,運動好處很多,但減肥不能只靠運動,「特別是腰圍肥胖者常伴有胰島素阻抗與代謝症候群,單靠運動或練肌肉效果相當有限。過度運動反而可能增加食慾與心理壓力,吃進去的熱量遠比運動消耗的還多。」他強調「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運動與飲食控制必須相輔相成,全面改變生活方式方式才能達到持久的減重效果。

醫師建議平日飲食應減少攝取高GI、高油、高熱量的食物。此外,運動建議符合「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不僅能夠維持身體的基礎代謝率,也能訓練心肺強健肌力,即使不減肥也建議維持運動的習慣。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