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就是比「滷肉飯」有國際觀?新南向須有新思維

人才培育

近期可以發現媒體報導有特定的風向,當「一帶一路」與「豬哥亮」的新聞話題同時出現,或是中國在談「大數據」而我們台灣卻在談「滷肉飯」的品牌形象,輿論會形塑出某種討論豬哥亮或滷肉飯就是比較低俗的風向,討論一帶一路和大數據似乎顯得較有國際觀或較有格局。

其實這些都是媒體故意操弄的經濟面向議題,讓我們覺得中國正掌控話語權引領世界,沒有跟上中國的話語就會顯得自我矮化;中國因素這個緊箍咒,被無限放大,當今媒體圈似乎也患了恐共症,大多只顧形塑中國大陸霸權崛起之思維,中國無與倫比的美麗,而台灣的大小事則棄之如敝屣!

一帶一路與新南向

面對中國霸道的行徑與壓力,以及「一帶一路」所產生的國際氛圍,我們台灣的新南向又該如何?倘若新南向是一套新經濟外交戰略模式,則必須擁有新思維,才能突破封鎖!

首先,我認為新南向與一帶一路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經濟外交思維。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以資本投資為主,也就是所謂的「經濟殖民路線」;透過撒下大量的金錢資本,藉由協助其他國家發展為名,實為進行投資與對方國家的政府高官結合取得他國的控制權,例如:土地使用或是資源調度權等,藉此在他國領土上建立中國經濟及商業發展的優勢;而我國的新南向走的是「以人為本」路線,這與一帶一路和過去我國所做的「撒錢外交」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新南向首要摒除的就是這種花錢是大爺的心態。

其次,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我們比東南亞或開發中國家更為優越,這也是我們須改正的「天朝主義」思維;在國際社會上,應以平等的角度看待他國,試想,台灣今天在國際地位上處於劣勢,當今聯合國共有193個會員國,而我們至今仍是未被承認的國際孤兒,若任何一個聯合國會員國以台灣不是聯合國的一員輕蔑我們,我們又是作何感受?

最後,我們過去對外援助或是談經濟合作的時候,總是基於「工業發展」的思維,總是設想我們有什麼高科技或是工業製造業相關合作可以援助對方,但在新南向的路線上,東南亞國家現階段真的需要的是這些嗎?實際上,大部分新南向國家更希望的是我們農業、醫療與新創等互惠合作,我國的農耕團對東南亞國家的貢獻,至今仍影響深遠,而這些也是我國產業優勢。在符合東南亞國家需求並透過產業對接的方式合作,比我們說要去對方那蓋大煉鋼廠這種工業型態的合作,也許更來的有效及深入。

台灣的優勢在於中小企業

台灣最強的優勢就是我們的中小企業台商,中小企業的擴散性相當強,在與他國中小企業合作對接上能有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因為台商在經商的角度上,通常是以交朋友的模式與之合作,這種朋友般的互動關係才是最長久穩固的基礎。

正因如此,台商在東南亞國家活動介紹自己通常會說「我台灣來的」,這比說「我中國來的」獲得的待遇更好,因為台灣已經變成了一個「合作夥伴」的品牌形象;中國給人的感覺則是我是大爺,大家都要配合我聽我的,當然中國送錢到你門口,為了要拿錢,勢必要配合他們演一齣表面戲,許多新南向國家也知道中國送錢及端上經濟利益,不可能不要回報,他們也會害怕喪失自己的主權,而這種陽奉陰違的模式是不會長久穩固。

外交往往不是單方面的投入,係獨立個體間願意彼此交往互動的過程,簡言之,外交是對方有所需求且吾願意供給,抑或吾有所需求且對方願意供給之雙向互動過程。台灣未來的戰略方向該如何做?我們必須先認清楚事實,中國強勢的政治壓力我們無法與之正面對抗,話雖如此,許多國家及其人民亦是真心跟我們做朋友,台商與東南亞國家合作交流其實早已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實踐於日常互動中。

我們不用刻意要求這些朋友一定要在國際場合力挺我們,或是為我們發聲,畢竟他們在現實利益的考量下會有他們的為難之處。在國際場合的互動與交涉,也並不一定是「非友即敵」或「非敵即友」的概念,我們應該採取一種「多元經營」的戰略。我們囿於中國的壓迫,官方交流的機制很難運作,但我們可以與非官員的社會人士建立人脈連結,今日的在野黨或許是明日的執政黨,今日的年輕人或許是明日的領導者,這些潛在權力都是未來的實在權力,也都是我們可以真心積極經營的合作夥伴,我們協助他們發展實力,等同於鞏固我們未來的邦交,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