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就任百日將近,內閣部會首長也逐漸渡過蜜月期。《信傳媒》專訪農業部長陳駿季,以了解他對農業政策和相關議題有何思考,以及未來農業部的施政方向。
擁有種苗改良繁殖專利、把台灣蘭花成功推上國際、曾經當選十大傑出農學家,一路從基層農改所研究員當到部長的他,自去年9月前部長陳吉仲因進口蛋爭議而辭職後,便代理部長職位直至520真除為部長。相比其他新任閣員,他多出大半年時間去熟悉部長的職掌與業務,感覺從容許多。
學者型部長從三面向觀察農業議題
談到從研究單位轉進部會的心路歷程與差異,陳駿季表示,在擔任研究人員的時候其實解決的是「單一問題」,針對單一議題進行研究。但進入到部裡,最大的差異在於必須去解決一些「系統性問題」,很多議題背後交錯不同的問題,需要釐清不同問題之間的關聯性,才能提出並進一步推動政策。
不只是涵蓋面向,陳駿季認為,在研究單位時往往只需要解決現在看到的一些問題,但過去的農委會與現在的農業部,希望能夠在問題發生之前就能預見,並透過政策的推動讓問題最好不要發生,或者讓衝擊降至最低。他認為,台灣如今所面臨的農業難題應分為兩個層次來思考,其一是外部性的,其二是內部性的。
針對外部性問題,陳駿季指出,農業屬於生物性產業,對於環境氣候變遷,特別是極端天候所造成的影響。另外就是如烏克蘭戰爭這樣的區域性衝突,對於糧食、農產品供應鏈造成的斷鏈與波動。針對國內的內部性問題,則不外乎就是人、土地、產業的三大面向。
提供保障與融資,促進農業轉型
在人的部分,陳駿季指出,目前加入農民健康保險的總人數有89萬多,不過實際的從業人口約有50.9萬人。其中45歲以下的「青農」約有12.6萬人,45至65歲的「壯農」有27.3萬人,超過65歲的則為11萬人。
「從這樣的農保人口結構來看可以發現,農業正在進行轉型,有越來越多的青壯農從事農業,在這個過程中,農業部必須思考的是如何提供誘因去吸引更多人近來從事農業。」
陳駿季指出,過去的農保實際上是一個健康保險,並非退休金,所以過去幾年一直在推動「農民退休儲金」,以基本工資進行計算,保戶與政府各提撥一個百分比,然後等到65歲退休可以領。另外就是農民的「職災保險」,應對農業經營中可能發生的一些意外,以及應對天災對農作物產生破壞的「農業保險」,整合起來就是持續推動並滾動式檢討修正的「三保一金」。
陳駿季還提到,農業部對農民融資也有協助,目前就推出了19項的專業貸款,提供較低的利率,由政府補貼利差,支持個體戶進行較具規模的農業開發,比如溫室的建設。
不過他也表示,過去針對45歲以下的青農才有比較低的利率,當初是希望吸引青年從事農業,但當青農變成更有經驗、願意擴大投資的青壯農時,反而忽視對他們的支持。然而這些青壯農已有豐富的技術和經驗,也有能力做更大規模的農業耕作,卻得不到政府資金協助,所以在今年8月間農業部就會宣布新的法規預告,讓青壯農的融資利率比照青農貸款給予優惠。
漁電共生實際只有9%,暫不考慮農電共生
針對土地,陳駿季談到了大眾關心的「農型光電」議題。他強調,要讓台灣農地永續發展,除了要讓農業本身能夠持續生產,也需要維護周遭的生態環境。
他指出,目前劃設可用於「漁電共生」的專區有20982公頃,但實際使用的只有9.5%。「漁電共生」技術上是絕對沒問題,漁電最主要的矛盾在於它是跨業態的,做光電的可能不懂漁業,地主可能在收到租金後,在養殖上就失去了積極性,變成做光電的在養魚,這有違「以農為本」的政策目標。
「產電只是額外加值,以農為本的原則絕對不能放!」陳駿季表示,目前是建置一個檢測機制,要求漁業也一定要有固定的產量,當漁電沒有達到檢測機制設定的標準時,會敦促改善,如果還是沒辦法改善,就會撤銷廢除電業許可。
至於「農電共生」,陳駿季直白表示目前不會考慮,他解釋,現在劃設的漁電專區土地還夠用,之前也曾嘗試過「圳路光電」,但對於地形景觀破壞太過嚴重,也已撤銷,另外就是2162公頃的「不利耕作區」,因為本來就不擔負農業生產空在那兒,「農電共生目前有在研究,但還不考慮應用,也沒有具體時程。」
《國土計畫法》上路在即,不應淪為農地炒作
即將在明年4月30號上路《國土計畫法》,但如今已有不少相關爭議叢生,尤其是雲林縣政府將土地變更卡關的原因歸咎農業部。陳駿季澄清,這是需要中央跟地方一起合作的,並不是中央直接劃設就要地方同意,反之亦然。核決權是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農業部本身沒有核決權,但會有建議權。他解釋,土地劃設的標準不單是以土壤的性質來決定,要與周遭的區域、設備、圳路等一同納入考量,農地被劃成農一、二、三、 四、五其實是因為各自區位不一樣,而有不同程度的優先次序和力度。
陳駿季舉例,農三屬於坡地,坡地本身缺乏灌溉渠道,所以會投入較多的蓄水設施在那邊,但是本來水利設施較齊備的農一,就不缺蓄水設備。農地的劃分是根據不同區位的需求而有不同的投入,不該期待農一、農二可以變更成建地,炒作地價。
陳駿季強調,以農業部的立場而言,希望確保農業是一個「有尊嚴的產業」,讓農民留在這邊繼續務農,這才是農業部應該做的,而不是想辦法讓農地的價格提升,然後以農地的價格當作從事農業的報償。
外銷開拓新市場,鎖定標的客群、對接通路
在產業端的銷售上,陳駿季過去從次長、代理部長,再到如今的部長,也經手過不少因中國不理性的貿易限制措施而導致的外銷難題。他表示,過去與中國的單一市場是自然形成,主要是距離近還有優惠,一度相當依賴中國,但在不理性的貿易禁止後,就嘗試更積極地去尋找所謂第三市場。
陳駿季表示,農產品外銷不是有訂單就能銷,不是一夕之間就可以把市場轉移,光是檢疫的談判可能就要花費5到10年的時間。整體而言,農業部在產業面向上可以做的事情有三項,一是市場樣態的收集,二是到貨品質的確保,三是行銷通路的對接。
他解釋,貿易商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政府可以協助的是,對目標市場國的消費者習性與樣態的分析跟收集,鎖定特定消費群體。他以豬肉出口作舉例,在消費習性和台灣比較接近的日本,會與鐵道公司合作推出排骨便當,但在菲律賓,台灣的肉類加工產品就可能就會在高檔賣場中受到青睞,不同國家就有不同的目標客群,這是政府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在到貨品質方面,陳駿季表示,過去的農業部或農委會,比較重視的是農民端的生產品質,只要出了農場好像跟農業部沒有關係,中間就靠通路、靠運輸,所以往往產品的到貨品質跟跟生產品質有很大的落差。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政府會去建構冷鏈物流系統,這是國內外市場都需要的,用以確保到貨品質。
針對行銷,陳駿季認為,通路的對接是更重要的,過去往往是以獎勵機制來引導貿易商外銷,至於如何銷售政府則是沒有介入。渡過試水溫的階段,需要建立常態性貿易時就不能依靠貿易商去進行,需要農業部協助對接兩國的通路。以鳳梨為例,在對接日本的行銷公司與連鎖通路後,從一開始的2000噸,到如今的2萬噸,成長幅度非常大。
「智慧農業」推動有難題,提供獎勵誘因
另外,談到國內生產銷售的問題,以及賴清德總統曾多次提到的AI議題,陳駿季也談及未來兩年內希望推動的「智慧農業4.0」計畫,他針對「智慧生產」及「數位服務」解釋一些想法,希望通過登記制的方式,讓農民的生產資訊公開透明,透過這些數據去做調控。
陳駿季舉例,高麗菜因為種植爆量而亮紅燈,運用相關的資訊收集,就可以在爆量前就從育苗的時候就掌控好,做一些預警和處理,而不是等超種了再處理。掌握生產資訊是現在農業面臨的重要挑戰,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的空間,所以在新的政策裡面,就會希望以數位服務模式落實登記制。
但他也坦承,目前推動相關政策有一定的困難,因為農民具體種什麼作物是農民的權利,要不要去登記也是他的權利,所以現在就是提供政策誘因,以申請獎勵但農民必須附加一些義務與責任的方式,希望農民提供種植作物與面積的基礎資訊,從服務的角度,讓農民去進行有效的登記,而不是強迫叫他去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