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主委後悔沒學理財 一個人的理財觀7歲就形成

理財

談到小朋友學理財,很多人心中可能有疑問,「這有必要嗎?」不過,英國曾經對學校的理財教育進行追蹤,結果發現,有受過理財教育的小孩,長大到35歲至49歲後,其家庭所累積的財富,會比沒有受過理財教育的人多約173萬元。同時,英國劍橋大學2013年的研究也指出,不管好或壞,多數兒童的理財觀念在7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

雖然理財教育從幾歲開始都不嫌晚,但有愈來愈多專家呼籲,理財教育、親子理財能愈早開始做愈好。

銀行理財營教最新金融工具

「小朋友有沒有手機?」「有!」,「那你們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用手機付錢嗎?」「便利商店!」、「餐廳!」、「百貨公司!」全班60名小朋友搶著回答。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現在國小學生有手機已經不稀奇,當然行動支付、金融科技也都融入理財課程教育中。

國內歷史最悠久、已經邁入第20屆的北富銀「小富翁理財營」,今年仍不意外的一開放報名就秒殺。北富銀執行副總吳昕顥表示,行動支付逐漸普及,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能讓小朋友實際知道有哪些新興的金融工具。但理財營最基本的,還是要幫助孩童養成良好的金錢觀,過去也實際觀察到不少父母都會帶小孩來開立專屬的理財帳戶,建立儲蓄習慣。

無獨有偶,剛好碰上暑假期間,不管國銀或外銀舉辦的兒童理財營都成了父母首選。國泰世華銀兒童理財營,今年更攜手美國創業教育機構合作,股份概念、募資流程、行銷手法通通都納入課程規劃,希望從小培養兒童跨界思考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FQ已經比IQ、EQ更熱門

金融機構的理財營場場爆滿,但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在2015年所做的一份調查,在台灣接近百分之百、96%的父母認為理財很重要,但會真正展開行動,教導孩子理財觀念的父母只有61%,至於其他「沒有教」的主因,超過6成都是認為「小孩還太小」。

事實上,兒童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階段適合的目標。據英國教育部門提出,5至7歲時應該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和使用上的多種目的;7至11歲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儲蓄才能滿足未來需求;11至14歲則要懂得開始記帳、學著控制花費和儲蓄來提升自己的理財能力;14至16歲可以開始使用簡單的金融工具和服務,甚至嘗試初步的投資。

在國外,儲蓄和理財甚至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但在台灣,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怎麼教,甚至父母自己也不太會理財,吳昕顥建議,其實父母只要從日常生活中著手,例如在每年過年小朋友領到紅包的前後,父母就能和小孩談談怎麼使用這筆錢,未來有哪些需要用到錢的消費計畫?還是要直接存起來當長大後的教育基金?

理財商數(FQ)取代IQ、EQ成為最夯的新詞彙,連金管會主委李瑞倉都後悔,「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是不太重視理財,才導致現在想做都沒辦法做。」更可見得學會理財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