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   寫在新青安上路一周年

金融

最近聽到朋友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叫做仙島買房。故事大概是這樣的,話說有個島叫「仙島」,某天仙島上出現一個傳聞:

「仙島上的房子,價格從來沒有跌過,所以要買要快,現在只賣1萬元。」

許多民眾聽到這個傳聞,想要大撈一筆而開始購買房子。

民眾開始七嘴八舌討論著:「花1萬元買下的房子,轉手就能以3萬元賣掉了,明年應該可以賣到5萬元吧。」

「別說5萬元,根本可以賣到10萬元。」「現在賣10萬元,明年應該會漲到100萬吧。」

仙島民眾什麼不信,特別聽信傳言,於是持續買進賣出,原本「價值1萬元左右的房子」因而漲到100萬元。

這時候手上已有一間房子的老王心想:「我來跟銀行借100萬元,再買一間房子吧。」

銀行則盤算著:「對方是老王,即使發生萬一,只要賣掉房子應該就能還錢吧。」

於是銀行借了100萬給老王,而老王用那筆錢再買了一間房子。

幾個月過去,房子的價格漲到了400萬,於是老王賣掉兩間房子,得到800萬元。

其他民眾看在眼裡非常羨慕,心想「我也要模仿老王的做法」,於是大家都以房子作為擔保,結果民眾真的都賺到錢。

由於大家都賺錢,銀行也想著「景氣真好,大家都拿房子來做擔保吧,我會借錢的。」 銀行便開心地把錢都借給民眾。

這時錢大舉湧入市場,物價因此大幅上漲。政府相當擔心通膨問題,便宣布: 「不可以購買超過自己居住需求的房子。」

「銀行不可以借太多錢給『只想靠賣房子賺價差的民眾』。」

聽到政府這樣說,民眾不禁慌張起來。「那這樣,房子不就賣不出去了嗎?」

看完這個仙島買房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似曾相識?

新青安違背經濟學ABC

最近幾天,最熱門的財經話題叫「限貸令」,要講到限貸令,那就得從新青安優惠貸款說起。

經濟學第一課告訴我們「需求如果大於供給」,哪價格就會漲。在房屋(供給)沒有大量增加的情況下,政府突然提供大量子彈(優惠貸款)讓更多人進場買房,而且還限定時間,這等於是在政策的鼓勵之下,短期間創造更龐大的購屋需要。

辜且不論這是真需要還是假需求,短期間大量買盤湧入,不把房價推得更高才有鬼,新青安就是一個違背經濟學原理的政策。

所謂的「新青安」是去年8月蔡政府推出的優惠購屋政策。總統大選前,房價居高不下,去年716年輕人上凱道抗議,居住正義口號喊得震天價響。

為了讓年輕人買得起房,蔡政府推出優惠政策「新青安貸款」,只要是名下無房,不管是不是首購、不限年齡都可以申請新青安優惠利率,前五年只要不還本金只還利息,政府還給予補貼,政策一出民眾趨之若鶩,就聽聞有朋友先賣掉手中房子獲利了結,跟買主談好先售後租,再以名下無房的身份去搶新青安優惠貸款換屋。

以台灣人如此聰明,會這樣操作的絕對不會只有我認識的這位朋友。

新青安不設限也沒門檻,對房市猶如提油救火

政府的美意是希望透過新青安政策,讓買不起房的年輕人能夠買房,弭平房價高漲的民怨,但新青安配套措施不完整,漏洞百出,沒有設門檻的結果,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

新青安2023年8月開始上路之後,突然爆量的買房需要,反而助長了房價一路狂飆,把原本因為平均地權條例上路,因而已經鬆動的房價,又打了一劑強心針進去,對才要降溫的房市形成提油救火的效果。

部分民眾擔心在晚就永遠買不起房,於是紛紛跳入買房,人頭戶、投機客當然也不會放過政策利多,把握機會大賺一波,買盤瞬間大舉湧入房市,讓房市又衝更高,尤其中小坪數漲幅更是誇張,銀行的房貸水位被借好借滿,中小坪數的房地產商品價格上漲到超過實際價值,房市出現泡沫化現象。

跟據央行公布5大銀行(台銀、合庫銀、土銀、華銀及一銀)新承做放款金額與利率,7月份5大銀行購屋貸款衝到1217億元,年增116%,寫下該數據公布30年以來的單月新高。

房市泡沫浮現,央行示警

由於新青安只能跟公股銀行承做,帶動數據走高,首購房貸由民銀轉進公股銀行帶動房貸金額走高,不過這個數據已經是相當驚人。

統計顯示,新青安政策上路前五大銀行24個月平均月房貸金額為579億元,最近3個月平均五大銀行房貸已經衝高到1131億元,新青安幾乎占了一半,顯示申請狀況相當熱絡,加上市場買氣暢旺與交屋等需求,帶動5大銀的房貸金額增加,7月寫下該數據公布以來、30年單月新高的1217億元。

截至6月底,目前整體銀行放款餘額中,不動產貸款佔比約37.43%,已經逼近2009年10月的歷史新高37.9%,難怪央行擔憂房市過熱,資金過度流向不動產。

眼看房市瀕臨失控,央行開始約銀行喝咖啡「道德勸說」,「限貸令」風聲陸續傳出,但此舉又傷到一些正常買房的無辜民眾。

房貸水位逼近警戒,金管會只擔心銀行有沒有「限貸」

銀行本不是央行的守備範圍,但眼看房價狂飆,銀行放款過度集中到房地產,甚至影響到物價,掌管物價的央行也不得不約銀行喝咖啡「示警」。反倒是平常管最多的金管會神隱起來,金管會是銀行的主管機關,看到多家行庫房貸水位已經瀕臨觸及「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的房貸水位紅色警戒線,金管會不只沒有提前預警,做風險控管,還選擇默不作聲,這幾天事情鬧大,只是急著要銀行回覆有沒有「限貸令」,表現完全不像主管機關應有的作為。

當初不少人可能是看在新青安優惠利率上,想進場賭一把,等到優惠時間一到(5年)就獲利了結賣掉房子,但這是建立在房價繼續上漲的前提之下,才可能有如此的如意算盤可以打。萬一未來房價走跌,買家又沒有能力付貸款,那該怎麼辦?如果真有這麼一天,房地產泡沫破掉,那可是金融風暴等級的大危機。

記取1998本土金融風暴教訓

不要以為台灣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1998台灣颳起的本土型金融風暴,雖然年代久遠,很多人記憶已經模糊,不過當時從東隆五金范芳魁、新巨群吳祚欽、國揚侯西峰、國產車張朝翔、張朝喨兄弟等集團紛傳掏空、違約交割,而後風暴擴大到東帝士、台鳳、華榮(中興銀)、安鋒、廣三、長億、華隆、鴻禧,甚至力霸等集團,掛掉一串營建及相關的上市公司。

最後這些事情怎麼收拾?那當然是全民付出上兆元代價,幫這些落難大亨、倒掉的建商房地產公司打銷銀行呆帳。現在房貸水位亮紅燈、房地產的泡沫已經吹太大,賴政府得提高警覺了。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