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天才還是笨蛋?溝通力之父告訴你超越語言的視覺化思維啟示

書摘

為何理解很重要

我們得先對大腦有些理解。因此,讓我們先認識兩位遠古的祖先吧:喔和啊。(當然,我們不會知道是否真的有過名叫「喔」和「啊」的人,但我們的祖先確實存在)

包含「喔和啊」在內的每個人,都喜歡彼此理解。沒辦法,我們大腦天生就是這麼設定的。由於困惑和不確定性對「喔和啊」來說很危險,他們的大腦演化成對於「理解」感到喜悅,特別是理解彼此。事實上,「喔和啊」的大腦在他們每次「理解」對方試圖表達的想法時,就會給予他們一劑美好的多巴胺。你是否曾經在閱讀懸疑小說解開謎團時,感受到由後頸升起的冷顫?這就是美好的多巴胺。現在,想像一下,你在上司每次開口時如果都能有這種感覺呢?我們對於這樣的感覺太熟悉,於是有了普世通用的表達方式。

數百萬年前,在大草原上,對於「喔和啊」來說,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就等於通往死亡的特快車。大腦幫助他們理解事物,但讓大腦持續運作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喔和啊」的身體做出交換:他們犧牲一些體力、速度和耐力,以交換了解彼此的能力。在「喔和啊」隨時充滿生死抉擇的遠古世界裡,這樣的犧牲是絕對值得的。

如今,當我們發現自己身在無聊到死的投影片會議中,想想「喔和啊」的故事是有幫助的,讓我們不必因為無法保持專注而自責。假如我們無法立刻理解講者在說什麼,而且不知道該怎麼辦,或是為什麼要去理解—我們就會放棄,轉而尋找能更好運用我們昂貴大腦的方式。然而,假如我們困在會議室裡,就別無選擇,我們的大腦要不是開始創造些什麼(做白日夢和塗鴉),就是打瞌睡。

這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真實問題:太多字以太快的速度朝我們飛來,承載的意義卻太少。這樣的資訊急流會干擾內在的「喔與啊」,以及理解彼此的遠古渴望。無論是透過無聊、困惑或刻意的轉移注意,任何會讓我們大腦說「這是廢話」的語言誤用都應該被避免。最好的狀況下,「廢話」只會讓我們想睡;而最糟的狀況,是會讓我們變得比以前更困惑混亂。

愛因斯坦很笨?

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eein)是全世界公認最聰明的人。他不太喜歡文字。他在晚年反思自己充滿見解和發現的科學人生時,很清楚的表示:「這些想法並非以語言的方式出現。我其實很少以文字語言來思考。」

幼兒時期的愛因斯坦不愛說話。大部分嬰孩從九個月到兩歲期間就開始說話,小愛因斯坦卻到兩歲半才說第一個字。他的父母很擔心,還找醫生來檢查他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最後,他妹妹出生的那天,母親答應為他帶回一個新「玩具」—艾伯特指著小嬰兒,用完整的句子問:「輪子在哪裡?」

問題不在於他不會說話;他只是想完整的說出想法而已。

八歲時,愛因斯坦仍會先在心中組織他的想法,不發出聲音,只動嘴唇的嘗試發音,最後才把完整的句子說出來。愛因斯坦家的幫傭對此表示:愛因斯坦「很笨」。

如果有個六歲的孩子無法自然說出完整的句子,卻可以在玩玩具羅盤時,找出背後自然的力量,現代人會如何看待他呢?問題其實就是:艾伯特.愛因斯坦到底是天才還是笨蛋?

如果考量兩種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種是「見樹」,另一種則是「見林」,我們或許可以說愛因斯坦兩者皆是。

當然,我們每個人也都是。

從「喔和啊」的年代,經過了長期的人類發展,我們思考的能力沿著兩條不同的路徑發展。其中一條將世界拆解為許多小零件,另一條則將世界視為一體。

第一條路徑之所以有效,在於當我們把世界看成個別零件的組合,就能選擇要專注在哪些零件上。對於像「喔」這樣的獵人,專注意味著把注意力都放在獵物身上,不為其他事物分心。

壞消息是,過度專注在獵物會讓「喔」看不見從背後緩緩靠近的獅子。這時第二條路徑就發揮功能了。他綜觀一切的能力來自周邊視覺(以及可移動的視線),讓他能看見整個世界,注意到更大的局勢和變化。

同時以分解和整合的方式看世界的能力,足以拯救我們的生命。多虧了這樣的雙重視野,「喔和啊」可以用全新又厲害的方式來思考,看見其他生物所看不見的,用與其他生物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並且在不可能的逆境中生存下來。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