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政治局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原本,百姓期望三大政黨——民進黨、國民黨與民眾黨——在國會無法單獨過半,能促進制衡,讓台灣更有效應對人口老化、氣候變遷等關鍵議題。
然而,現實卻是立法進程頻繁停滯,政黨為了各自立場互相掣肘,不僅政策推動難上加難,社會也在不同政治立場中愈加撕裂。
尤其是當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遭羈押禁見後,爭議與不安進一步擴大,社會氛圍中瀰漫著暴躁與仇恨,各陣營的支持者在網絡與公共場域對立加劇,對話空間愈發縮小,台灣人的討論焦點不再是對未來的期盼,而是陷入了對政治立場的是非對錯、意氣之爭的無休止辯論。
國會第二會期20日正式開議,政治僵局的陰影仍然籠罩,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扎根於地方、專注於社區重建與創生的陳錦煌醫師,對當前政治局勢發表了深刻見解,他坦言,台灣社會趨向兩極化,並未促進真正的團結,政治人物應更廣泛地了解民意,並從地方回歸民間智慧,以應對未來的重大挑戰。
陳錦煌的寄語不僅是對賴清德總統的期待,也是對所有政治領導者的提醒,呼籲執政者在推動政策的同時,不忘多元與包容的重視。畢竟若無有效的領導與對話,對立將只會持續加深,對台灣的民主發展與社會和諧只會造成進一步的破壞。
社會兩極化下的團結困境,政治胸襟與穩固權力的抉擇
回顧台灣自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至今,已邁入第二十個年頭,在這段民主輪換的過程中,長期扎根地方、致力於重建與社區創生的陳錦煌被問及台灣社會是否更加團結時,他坦言 ,「兩極化,其實並不團結」。
總統賴清德與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都曾就地方創生等議題到新港基金會拜訪過陳錦煌。
陳錦煌與賴清德的恩師陳志鴻是台大醫科同班同學,柯文哲則是陳錦煌台大醫科的學弟,看到如今兩造之間鬧得不可開交,他感受複雜但更多的仍是難過。
他小小科普歷史,1987年是台灣充滿動盪的時刻,正處於社會與政治轉型的關鍵期,而民進黨就在前一年成立,陳錦煌強調,當時蔣經國仍然掌權,但他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甚至容許民進黨的成立,展現了一定的胸襟,相較於現在,政壇似乎愈發保守,對異議的容忍度降低,甚至出現抓捕黨魁的情況,「胸襟其實越來越小」。
這種轉變也讓人聯想到賴清德的處境。「賴清德基本上是醫師的悲憫」,陳錦煌說,賴具備醫師的悲憫與同理心,試圖以這種價值觀來治理國家,但在實際操作中,權力的穩固似乎成了他的必要條件,必須建立強大的執行力,確保政策推動不受強烈反對的干擾,「現在就在打那個基礎」。
然而,正如歷史教訓所示,權力的穩固與開放胸襟之間如何平衡,將決定未來台灣的政治走向。
陳錦煌給賴總統的寄語:走出總統府,回歸深入地方
對於自身同窗的學生、如今貴為總統的賴清德,陳錦煌給予一建言:「少在總統府,多在地方上」,有些東西就是要回到民間、找民間的智慧與人才。他提醒,不要被同質性過高的小圈子圍繞,否則容易被局限,無法真正了解民意,並擔憂,這樣的情況目前很有可能正在發生,民進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變質。
陳錦煌表示,有智慧的政治人物應該做到「見微知著」,從小地方看到未來發展的方向,賴政府應該思考為何這次大選只有40%的選民支持,並據此深入了解問題根源,制定相應對策,有智慧的政治人物應該對這一點有清晰的認識。
作為一位醫師,陳也比喻政治如同醫療工作,認為政治領導者應像醫師一樣,從微小的症狀中診斷出潛在的問題,他期待賴清德能夠展現智慧與良心,「台灣是多元的」,多元性正是台灣穩定的基礎,只有透過容納更多不同的意見與觀點,社會才能長久穩定,這也與大自然的生存法則相似,不能像對岸那樣追求單一或集權化。
同溫層是領導者最忌諱的陷阱
最後,陳錦煌表示,台灣領導人需要更廣泛和具遠見地看待台灣面臨的重大挑戰,包括極端氣候、人口老化與少子化,以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而對這三大問題必須有深刻的理解,從周遭環境中好好思考解決方案,「民間友人非常重要」,外加自省,以「一日三省吾身」來找到新想法。
至於身在總統之位,不管是國內國外的出訪總是團進團出,被安排參訪早已安排好的行程,不容易真正了解民情。陳錦煌表示,其實強人如蔣經國,甚至是李登輝總統,他們擔心偏聽,所以有時候自己的民間友人,這些都是不求官位願意講真話的好友,領導者若真心要做,其實也可以不驚動他人,同溫層是一位領導者最忌諱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