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下修高血壓標準 台灣更嚴 但長者太嚴格控制血壓反有副作用

醫療保健

歐洲心臟學會(ESC)最近對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將收縮壓由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下修至135/85毫米汞柱,這一改變被視為心血管疾病預防的一大突破。過去歐洲一直採取相對寬鬆的高血壓標準,與美國在2017年下修至130/80毫米汞柱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此次歐洲標準的調整,也讓醫界感到驚訝。

台灣高血壓標準與美國一致,並推動「722」血壓量測計畫

台灣於2022年已經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下修至130/80毫米汞柱,與美國一致。這一政策的實施已顯現成效。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指出,通過控制收縮壓至130毫米汞柱以下,心血管風險可降低26%,中風及急性冠心症風險分別降低30%和73%,心血管相關死亡風險也下降至28%。

此次歐洲心臟學會的新標準還強調「居家血壓」的重要性,將其作為判斷高血壓的重要參考依據。若居家測量的血壓超過135/85毫米汞柱,即可被認定為高血壓。這與醫院中的140/90毫米汞柱標準不同,因「白袍症候群」的影響,許多人在醫院測量時數值偏高,因此居家血壓愈來愈被重視。

台灣推動「722」血壓量測計畫,即連續七天在家早晚各測量兩次血壓,若數值超過130/80毫米汞柱,建議及時就診。

過於嚴格的控制可能帶來頭暈、跌倒等副作用

針對歐美對高血壓診治標準的分歧,也反映了醫學界在高血壓治療上有不同的風險評估和管理策略。

其實美國在2017年將高血壓標準下調至130/80毫米汞柱,強調更嚴格的血壓控制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歐洲則一直較為保守,直到最近才將標準從140/90毫米汞柱下修至135/85毫米汞柱,雖然稍微嚴格,但仍比美國寬鬆。

這樣的差異源於兩地對血壓過低可能引發的風險,尤其對老年人,過於嚴格的控制可能帶來頭暈、跌倒等副作用。

別一味追求低血壓,老年人控制血壓應結合自身情況

對於老年人來說,應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醫師建議來制定血壓控制目標,而不是一味追求過低的血壓。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1. 個人化治療: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各不相同,患有多種慢性病的患者,或有其他風險因素(如糖尿病、腎病)的老年人,應該根據醫師的建議,定制合適的血壓控制範圍。對某些老年人來說,過於嚴格的血壓控制可能反而增加健康風險。

2. 居家血壓監測:歐洲和台灣都強調居家血壓測量的重要性,尤其對老年人來說,在醫院測量血壓時,因「白袍症候群」等因素導致血壓偏高的情況並不罕見。保持居家血壓監測,連續記錄數值,能夠更準確反映日常血壓水平,有助於更好地管理血壓。

3. 生活方式調整:不論採用哪個標準,改善生活方式對控制血壓至關重要。包括減少鹽分攝入、保持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減少壓力、戒菸限酒等,都有助於穩定血壓。對老年人來說,這些改變也有助於改善整體健康。

4. 定期與醫師溝通:老年人應該定期與醫師保持溝通,特別是在用藥上。如果感到頭暈、疲倦或有其他不適症狀,應立即諮詢醫師,以便調整治療方案,避免因過低的血壓導致跌倒或其他事故。

總的來說,老年人應以健康為中心,結合自身情況,與醫師密切合作,在控制高血壓的同時避免過度治療帶來的風險。

(本文初稿為信傳媒使用 AI 編撰)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