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族要減少事故率 這些數據與秘訣不可不知

交通政策

台灣是全世界機車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1.5人就有一台機車,而且機車的數量,每年還以超過2%的速度增加中,並沒有因為自用轎車變多而減少。但是騎機車又被稱為「人包鐵」,當發生交通事故時,死傷就占了7成以上,如何降低騎車時的事故率,不是沒有秘訣。

時速超過46公里危險性增大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與台北醫學大學合作,進行「交通事故傷害資料蒐集體系建構及應用」2年期的研究計畫,初步發現,造成受傷騎士住院天數超過15天的事故,相關因素包括:1.騎在速限高於每小時60公里的道路上,2.平均車速在每小時46公里以上,3.與大型車輛發生碰撞,4.路旁有車輛或障礙物而無法看清楚前方狀況。

交通部指出,在時速必須高於60公里的道路上騎車,還有車速超過46公里以上,一旦發生事故,容易造成傷患住院超過15天,並可能需要接受重大手術或治療併發症。

這與國際研究有關碰撞速度高,導致事故傷害嚴重度高的趨勢是一致的,由於行人、自行車及機車的保護性差,當撞擊速度由時速30公里增加至50公里,人員死亡的機率,將由10%大幅增加至80%。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發生車與車的碰撞,高達90.8%,在直路中車與車撞比例也有76.2%,橋梁與巷弄內車與車撞都達7成3以上,彎路附近車與車撞占55%。這也顯示,只要上路,時刻都要小心。

降低機車肇事率的3個秘訣

在交通部「機車交通政策白皮書」中,為減少機車死傷人數,建議以「控制速度」來降低機車事故風險的方法。首先,降低車速可以增加駕駛人的視野範圍,也可以增加反應距離的容錯空間,減少事故發生率,即使發生事故,也可以降低嚴重性,所以加強車速管理對機車安全有其重要性。

其次,這項研究也建議,騎士應該與大型車輛保持多一點距離;再者,若路旁有車輛或障礙物時,則應降低車速,確認看清前方狀況再小心行駛。換句話說,降低騎車時的肇事率與減輕受傷程度,不要騎快車、遠離大型車、看清楚前方,是3個主要秘訣。

不過,在台灣各道路即使都有限速標誌,卻少有人能真正遵守,大小車爭道情況普遍,除非有超速照相,否則速限只是聊備一格。之前還有所謂「高雄式左轉」、「紅綠燈只是參考用」的現象,以致電視新聞經常出現騎士被撞飛的鏡頭,這除了政府要強力宣導外,鼓勵多使用公共運輸,也能減少肇事率。

20歲到30歲騎機車比率最高

根據交通部的統計,2016年我國民眾外出比率為75.9%,外出使用的交通工具次數,以「機車」占比最高(45.9%),「自用小客車」(23.7%)次之,其餘依序為「汽車客運」(8.8%)、「步行」(7.1%)及「軌道運輸」(6.9%)。

性別上,女性在「軌道運輸」及「汽車客運」的使用率為8.2%及11.1%,較男性高;男性使用「自用小客車」比率27.9%,較女性多;但是男女性在「機車」的使用率相當,都超過4成5。

重點是,20歲到30歲使用機車比率最高,達57%,30歲至40歲也達到53%,其他年齡層都未超過5成。這些青壯世代騎機車比率高,加上機車死傷率也高,對年輕勞動人口的衝擊不可小覷。有資料顯示,大專生每年因機車車禍死亡將近200人,至於台北市的車禍死亡者中,有45%小於30歲。

台灣每年超過3500人因車禍而喪生,有的事故沒有報案,有的對簿公堂,有的私下和解,對司法訴訟造成一定程度的負荷,在台灣少子化、老人化的趨勢下,如何降低機車事故,維持勞動競爭力,在政府提出研究報告後,應該也要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