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長邱泰源上任後,曾公開承諾健保費至少2年不漲。但健保署長石崇良11月21日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就「衛生福利部主管114年度預算案編列情形」進行書面報告,接受立委質詢時,卻拋出增加補充保費的想法,包括增加健保費開徵的項目,以及不同項目可採用不同費率等。
石崇良表示,法令規定補充保費跟著一般保費連動,且6項補充保費:高額獎金、兼差收入、執行業務所得、利息所得、股利所得及租金收入,有的是資本利得,有的是勞務所得,費率卻都一樣。健保署已研議修法方向,要讓一般及補充保費脫鉤,且6項補充保費適用不同費率,更趨公平,初步預估時間是約2年後。
邱泰源強調沒有不同調的問題,他承諾的不漲保費指的是「5.17%的一般健保費率」,但石崇良說的是「2.11%的補充保費」,調整補充保費也一直是衛福部研議的策略之一。
全民健保即將邁入30年,是保障國民健康的重要基石。然而,隨著醫療需求和成本不斷增加,健保的財務平衡面臨挑戰,如何在保障民眾權益的同時,確保制度的永續運作,成為亟需解決的議題。對於補充保費擬調漲,專家怎麼看?
醫療支出是投資非成本,財務壓力需收入同步支撐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今年健保總額成長率達到5.51%,是近年來的高點,「在這個相對高點的情況下,整個健保的總額預算會成長,呼應我們在過去這2年不斷強調醫療的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唯有透過預算增加,才有機會在連續幾年後趕上經常性醫藥衛生支出,起碼趕上韓國的8%以上,當然更遠的挑戰是達到日本的11%。」
洪子仁強調,隨著預算增加,醫療機構的財務壓力得以緩解,醫護人員的離職潮可能獲得控制,新藥和新科技的健保納入速度也有望加快,進而減少民眾的自費負擔。然而,支出面的增加也必須與收入的增長同步進行,否則健保的財務壓力將進一步惡化。
目前健保收入主要來源於一般保費及補充保費,洪子仁指出,現行受薪階級承擔了健保費用的70%,調高一般保費匯率雖然簡單直接,但對受薪族群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負擔不容忽視,因此從其他收入面擴充財源成為目前討論的重點。
調整補充保費緩解「劫貧濟富」現象
補充保費目前涵蓋6大類別,可粗分為「勞務所得」和「資本利得」。對於屬於勞務所得的補充保費,如兼差收入、執行業務所得及獎金,洪子仁建議應適度下調費率,尤其是針對需要多份工作來維持生活的年輕族群。
另一方面,資本利得部分,如房屋租金、銀行利息及股票股利,被認為是未來調整的重點。洪子仁舉例,「股利所得現行的補充保費匯率僅為2.11%,且單筆收入超過1000萬元後不再繳交補充保費,這導致像郭台銘這類擁有高額股利收入者,僅需繳納極低的補充保費。」針對這種明顯不對等的情況,他建議調高資本利得匯率,並提高費用上限,以縮小分配上的不公平。
此外,針對補充保費的「拆單」現象,洪子仁認為應檢討並調整單筆補充保費的上限及起徵點,例如將現行起徵標準從基本投保薪資的4倍改為更細緻的方式計算,避免現行政策中「劫貧濟富」的現象。「比如說月薪2萬7者,領取10多萬元獎金時就需要繳交,但月薪10萬的人,要拿到40萬以上的獎金才要繳交補充保費,這樣會讓人感覺是劫貧濟富,這部分起徵點要怎麼去調整,或投保薪資的幾倍才需要繳納,又或是說一旦領取獎金時,基本工資在一定金額以上就要繳納。」
一般保費、補充保費、政府出資三者財務應精算取得平衡
目前,政府對健保的出資比例下限為36%。若能逐步提升至38%甚至40%,將大幅減輕民眾負擔,並緩解保費調整的壓力。洪子仁強調,一般保費、補充保費與政府出資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是財務規劃的核心,任何一方的調整都需配合其他項目進行全面精算。
回歸到政府出資金額的部分,洪子仁指出,因為現在健保的保費不能低於36%,但低於36%是下限,「如果政府能夠調高出資比例從36%調高到38%,甚至40%的時候,自然在一般保費跟補充保費的調整壓力就不會那麼大,畢竟2年後會不會調高一般保費的匯率,是一個連動關係,也就是一般保費、補充保費跟政府出資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是財務規劃的核心,大家都應再坐下來針對各種補充保費、一般匯率跟政府出資去做一個財務上的精算,取得一個平衡點。」
面對健保財務改革,洪子仁呼籲民眾應建立「永續健保」的觀念。他表示,健保是一種社會互助機制,有能力者幫助弱勢,少用者支持多用者,雖然提高補充保費或增加繳費比例可能會讓部分人感到「多繳冤枉錢」,但這正是促進整體社會公平的必要手段。
健保的財務問題非一朝一夕能解決,無論是支出面的增長、收入結構的優化,還是政府出資比例的提升,洪子仁強調都需要政策制定者進行細緻化的規劃與執行,且健保改革必須平衡公平與效率,才能讓每位國民都獲得更優質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