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下 失智問題怎解

醫療保健

根據統計,臺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於民國 82 年超越總人口數的 7%,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下的「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預計於民國 107 年將超越總人口數的14%,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下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高齡社會潛在危險因子:照護問題

高齡代表許多慢性病的好發,包括癌症、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而好發於年長者的失智症的盛行率也逐漸升高,民國100 年至 101 年間,衛生福利部委託臺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 65 歲以上的人口中,約有25%機率被診斷有某種程度以上的認知功能障礙(包含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或任何程度的失智症),而且年齡越大,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越高,且有每增加5歲而盛行率兩倍的趨勢,至90歲以上,盛行率更高達三分之一。

除了造成照護者的負擔,對於台灣醫療成本也是難以承擔的,在民國99年針對台灣地區老人失智症經濟成本的研究指出,台灣輕度失智症直接醫療成本每人每年約4萬元,中度及重度約5萬元,但是輕、中、重度失智症間接成本每人每年卻能高達約16~42萬元。

失智症種類及症狀

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的現象,而是一種疾病,除記憶力的減退,還有注意力、語言能力、抽象思考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行為情緒控制能力等認知功能會受到影響,有時還會伴隨譫妄症、幻覺或干擾行為等症狀,隨著嚴重程度的不同而影響工作、社會家庭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功能。

早期的表現可能只有記憶力較差(迷路、拉鏈未拉或煮熱水未關),之後開始出現明顯的記憶力衰退,無法處理複雜的工作或解決問題,無法從事過往熟悉的休閒活動,情緒起伏波動,甚至會出現多疑猜忌或亂發脾氣罵人等行為;失智症依據病因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及可逆性失智症。

退化性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見,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主要病灶以海馬迴為主)、 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mentia,早期人格變化和喪失行為控制力,常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早期語言障礙等)和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第二常見,認知功能障礙外,在疾病早期可能出現身體僵硬、手抖、步態障礙和跌倒的現象,也較多視幻覺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中風病人若存活下來,每年約有5% 病人會產生失智症,五年內得失智症之機率約25%,而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病患得到失智症的危險性是一般同齡者的6倍。

如何治療失智症

治療的重點在於早期診斷,因為失智症患者從發病到死亡,一般病程約 8 到 10 年,有些人甚至長達15 年,而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阻止或治癒已經失智症患者受損的大腦,但有治療可 延緩疾病的進展或改善症狀,包括藥物治療(膽鹼酶抑制劑、N-methyl-D-aspartate 受體拮抗劑、抗精神病藥物 (antipsychotic)、 抗憂鬱藥等)和非藥物治療得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與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從中醫角度看失智

而在中醫藥介入部分,根據《素問‧宣明五氣論》說:「腎主骨。」、《陰陽應象大論》:「腎生骨髓,腦為髓海,又稱元神之府。」理論,可以得知中樞神經腦與中醫腎臟有密切的連結,所以一些補腎藥物例如熟地、管花肉蓯蓉及枸杞,能有效延緩失智症狀的惡化,現代藥理學證明,熟地、枸杞子、和管花肉蓯蓉能改善中樞神經膽鹼能神經系統和多種神經傳遞質,降低腦組織過氧化脂質,主要跟補腎藥物大多具有改善自由基代謝的作用有關聯,能明顯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能量代謝,促進腦組織功能的興奮性提高,進而改善患者的智能狀態;另外搭配和緩情緒和放鬆心情的針灸治療(內關、神門和百會),更能提升治療效果。

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