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好阿嬤很特別,她已經78歲,獨居,身形佝僂,需要持單枴才能平衡走路。因為四年前的一場大病,阿嬤整整臥床超過半年,後來依靠輪椅快兩年,雖然每天去醫院做復健,但如她說的:「筋骨練尬金勇,但是不會走路。」
為什麼會這樣,阿嬤自己也知道。「治療師金厲害,但是我回家無聊,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就睡著了。」長期側躺的結果,原本就有點駝背的情況,變得更佝僂。
她本來每天會去住家附近的巷弄長照站,因為生活自理能力愈來愈弱,多次在家摔倒,轉介到同仁老學堂日照中心,我們跟她討論的目標很清楚,就是有效率的運動與復能,把生活能力回復回來。
剛開始阿嬤一週來四個全日,保留一天回去跟據點的老鄰居共餐,幾個月後步行能力改善就變成半日,持續運動與進行生活功能訓練。後來減少到一週只來兩個半日,訓練生活功能,持續提升步行穩定度。
阿嬤無法自己完成沐浴,所以在家時,申請居家服務的沐浴協助。我們其實有點擔心她會不會又跟以前一樣一直躺著,後來發現多慮了,沒來日照的上午,她已經可以走路去據點跟老朋友聊天,甚至每天下午,她還會叫固定的計程車去健身房。
明好阿嬤講得很俏皮:「我其實沒什麼運動啦,去吹冷氣,還有看人運動比較多,比較不會無聊,一個月又不用一千元。」一個駝背、拄著枴杖的阿嬤走進健身房,這個畫面光想就覺得歡樂。
原來還可以進步
雖然身體有部分功能失能,但還能的、可以自主的部分,就盡量發揮運作。
以一週平均計算,阿嬤一天使用長期照顧服務的時間只有一小時多,其他時間是獨自、自立運用生活中的資源,自在的生活。其中,有去據點的社交活動,有計程車做接送服務,到健身房度過下午時光,晚餐順道買回家,或者是叫外送。
阿嬤對不同外送平台的會員優惠,甚至比我年輕同事更熟,她說:「本來女兒說要來煮,我說叫外送比較好吃。」講這句話時,既自信又調皮。
明好阿嬤的轉變,是從絕望深谷爬出來後的超脫體認。她一輩子為家庭付出,辛酸不在話下,身體衰弱後,曾經消沉、沮喪、拒絕所有服務的介入,她曾說:「都被我罵走了,現在想想金拍謝。」
住在隔壁村莊的女兒,每天要回來三次,煮飯、清掃、洗澡,後來因為有鄰居的力邀,才勉強到附近的長照站,裡面都是她熟悉的老朋友,很自然同儕效應出現,她變得更有精神,慢慢從過去陰鬱的人生走出來。明好阿嬤說她以前都在照顧家人,現在都不用承擔了,卻造成小孩的負擔,這讓她很自責。
到日照中心復能是新的轉變,她知道自己原來還可以進步,做很多事。上健身房則是女兒的建議,剛開始會擔心造成別人負擔,結果發現大家都在做自己的訓練,根本不會有人覺得她有什麼奇怪,而且也認識了同世代的朋友,她建立新的社交圈了。
二十三小時自立,一小時照顧
在一次研討會中,聽到來自歐洲的專家講了自立支援的觀察,他們發現一天中,需要專業者提供服務的時間,平均差不多一小時,有二十三小時是靠自己自立生活的。但是在那麼長的時間,要怎麼過得安全、充實、自在?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有幾個前提與準備。
第一個「前提」:處於安全的環境,具有求助能力
將居所的環境改造得適合移動且無障礙,去除危險的因素,並增加環境賦能,例如去除坡坎,止滑防潑水,床邊、浴室、門邊的扶手設置,安裝感應式燈具、有安全裝置的爐具等等。
至於求助能力,針對認知功能良好的長者,可設置並教導使用緊急聯繫設備;對於認知狀況不佳或失智者,則在衣服、身上掛上聯絡方式,在他生活習慣外出一定會攜帶的物品上,裝上定位追蹤系統。
我就曾經看過一位失智長者,他的生活習慣是戴手錶看時間,家人就幫他換了一隻手錶型GPS定位手機,並設置定位分享,這樣就不用時時刻刻擔心他的動向。所以許多通用科技,包括手機的支援功能、網路監視器等,都可以運用上,少了生活限制,情緒也會變得更穩定。
第二個「基礎」:具有站立能力
只要能夠依靠扶手、輔具站立,大部分生活需求就能自行解決,例如能夠移動輪椅至廁所,拉著扶手稍微起身移位至馬桶,排泄問題就能自行解決,如果再裝上自動沖洗設備就更沒問題了。
第三個「支援」:社交圈
有朋友關心並互動,是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每個長者都要有一個離家不遠,能夠固定時間去聊天的地方。各地關懷據點可以好好運用,在那裡不僅可以社交,更能得到周全性的關照以及資源整合。此外,建立親人、好友的社交群組,固定傳遞生活資訊與問候圖,使用智慧型手機與社群軟體,已經變成新世代長者的生活重心。
第四個「技能」:運用現有生活產業與產品,變成自立、自在生活的工具
例如要外出,可以叫無障礙計程車;要去醫院看病,到達醫院後找志工櫃台,他們會提供貼心且正確的服務。那麼三餐怎麼辦?我遇過一個使用居家服務的長者,本來對於備餐抱怨連連,每天三餐是照顧的大困擾,後來他家人使用外送平台幫他預約訂餐,甚至還教他自己使用,然後跟他說「這個也有補助啦」,到平台上找美食就成為他生活樂趣之一。雖然他現在知道政府並沒有補助這項,可是體驗到方便與樂趣,錢其實也不是問題了。
很多長者會用「錢」來當理由,拒絕使用服務,但無論是長照服務或其他的生活產業,只要有了好的使用體驗,這個問題就不見了。
共生的社區
愈高齡的社會,照顧需求更高,但是照顧量能卻更弱。有限的照顧量能,必須集中到需求更高、更急迫、無法替代的地方。
許多失能是可逆的,我們可以先努力的是,在社區中有一個讓專業服務、資訊以及社區產業可以流通的地方,成為社區共生的基地,這可以是日照中心、長照站、關懷據點等,而專業服務(如居家醫療、居家服務、照顧技巧訓練、家屬支持)可以在這裡溝通、整合甚至提供。
生活產業因應客戶高齡化,學會服務的技巧,例如超市店員知道怎麼引導失智者購物,計程車司機學會移位上車技巧,早餐店成為資訊提供的網絡,還有能力的高齡者可以有兼差賺錢的機會。
長照服務提供必要性、無法替代的服務,生活產業與通用科技成為更廣泛的生活支援系統,當一個社區中具備讓高齡者的健康、照顧需求滿足,技能得以維持,而且還可以兼差賺錢來花,老後之道就不是一條孤單的路。
自立的動機——繼續支援家人與社區
本所提出人生一○○歲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把過去認為退休是不再扛責任的人生階段,轉變為繼續支援社會、社區、家人,實踐人生價值的社會支援期。
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在退休後能力仍然很好,他們一輩子都在為家庭、工作付出,承受責任,得到成就感,如果變成不再被需要,價值感會崩潰。倘若又遇到身體開始衰退,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為家人付出,甚至變成負擔,這時自立的動機會消失,會更加速失能。
因此,社會支援期的概念將價值繼續延續與轉化,可以繼續支援家人、社區,甚至不用太依靠別人就可以自立生活,成為堅強自主的人,也繼續成為家人、同儕或後輩的典範。這是未來新高齡者的價值典範,二十三加一的生活方式,是社會繼續永續健康發展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