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央行去年9月19日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加上其他打房措施發威,使得我國房市交易量急凍7成,房仲掀起關店潮,鄰國南韓房仲與中小建商同樣面臨生存危機。
韓國《中央日報》等南韓媒體報導,南韓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引發房仲與中小型建商倒閉潮。連大型中型建築商也報告第3季持續出現營業虧損。
有房仲門市一個月只成交1戶
1月份,南韓房地產交易周轉率只有0.15,跌至一年新低,仲介業扛不住,爆出倒閉潮,2024年12月全韓國高達1400多家房仲停業,相當於每天倒閉45家。
例如,首爾江北經營房地產仲介的李某上個月決定轉讓店面。李某8年前通過房地產註冊仲介師考試,創業成立仲介。
他說自己沒有誇大其詞,自己的店面最近一個月只有成交一戶,買賣仲介都很困難,每月要交租金200萬韓元(約4.35萬元台幣),連租金都負擔不起,也看不到未來,所以決定收攤。他直言:「我甚至願意不收費用,來頂讓事務所,但是到現在還沒有人接手」。
南韓法院登記資訊廣場的資料,今年1月全國房地產(包括集合建築、土地、建築)交易周轉率為0.15,為2023年1月(0.15)以來最低紀錄。
交易周轉率為0.15,意味著在1萬件房地產中,僅有15件有買賣交易,這個指標通常被用作衡量房地產市場的活絡程度。
房地產交易周轉率連續4年下跌
2024年,房地產交易周轉率平均每個月為0.2。持平於2023年水準,比起2021年的0.36,幾乎腰斬。去年,公寓、多戶型住宅等集合建築每個月的周轉率介於0.37~0.47之間,比2021年0.59~0.83的區間大幅減少。自2020年0.37以來,去年房地產交易周轉率連續4年下滑。
隨著房市交易直直落,依賴交易為生的仲介事務所被迫關門歇業。最近,南韓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的頂讓公告訊息顯示,像李某一樣希望轉讓事務所的訊息比比皆是。僅2月份,就有近600家頂讓資訊,今年以來,累計新發佈的頂讓資訊已超過1400家。
據房地產註冊仲介師協會透露,去年12月光是首爾,就有323家房仲申報歇業,比前一個月大增41%。同一月,全國有1406家事務所關閉,比前一個月增大增45%,相當於每天有45家關門。
過去3年,平均每天有35家房仲倒閉,2022年共有1萬2207家關門,2023年為1萬3819家倒閉,去年為1萬2054家關門。這些數字不包括停業的門市,截至去年年底,註冊房地產經紀人總數為11萬2678人,連續20個月減少。
中小型建商日子也難過,去年就爆發破產潮,2024年有27家建商宣布破產,為2019年以來最高數字。
2024年有27家建商宣布破產
大型建商能夠擴張海外業務,或是開展新專案,來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但是南韓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使得嚴重依賴國內房地產市場的中小型建商獲利能力大幅衰退。
中型建商Kolon Global、錦湖建設(Kumho E&C)、東部集團(Dongbu)和新世界建設(Shinsegae E&C)去年11月28日相繼公布第三季合併後營業虧損。
其中,新世界建設第3季虧損540億韓元(3,900萬美元),這是連續第8個季度虧損。Kolon Global當季虧損額達211億韓元,已連續兩季虧損。錦湖建設和東部集團第三季也轉盈為虧,分別虧損1,574億韓元和219億韓元。
今年建築業陷入更深的困境。1月6日,以「Famille」住宅品牌聞名的中型建築商新東亞建設(Shindongah Construction)向法院申請重組,此後,建築業步入更緊張狀態。
大量未售出的新成屋持續增加,使得建商的挑戰更加複雜。截至9月底,83.3%(14,375戶)未售出的完工新屋集中在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