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揚一出兩進資本市場 富爸爸華碩跟著賺很大

股市新兵

成立在1992年的研揚,曾經是台灣第一家上櫃的工業電腦廠商,並在2001年股票轉上市掛牌,2011年華碩集團斥資50多億元百分之百收購研揚股權,研揚因此下市,對於「一出兩進」資本市場,主辦券商以「重返榮耀」、「有個富而好禮的爸爸」來形容。

研揚併入華碩後,原經營團隊幾乎未變動,董事長仍由莊永順擔任,這段期間算是營運調整期,業績大多持平在30億元左右,不過,2013年到2016年,年營收都呈現20%以上的成長幅度,「現在做生意,是3030億」,莊永順一語點破當時營收規模30多億的研揚與3000多億的華碩一起攜手創造的合併綜效。

研揚與華碩深入結合全因「醫揚」

「2010年時也有跟其他電子五哥談合作,但在董事會覺得華碩是最好的夥伴,可以一起搭配合作」,莊永順說,研揚會做這件事,主要是當時營收規模約30億元上下,雖然在工業電腦業表現還算不錯,「但有個問題就是它只有30億」,要跟GE、飛利浦、西門子這些一線大廠做生意,面臨到公司規模太小的問題。

他回顧,如當時諾基亞的生意給研華做,但不會給研揚或凌華等等規模的廠商,雖然相關廠商都有相關技術,但對於一線廠商來說,會擔心訂單金額占業績規模比重太高影響出貨,「研揚也有這個問題」,決定跟華碩進行策略聯盟。

事實上,華碩在2005年時曾經與研揚換股,原本就是擁有一董一監的董事會席次的大股東,「當時施先生(施崇棠)也提到,要因應物聯網與工業4.0」,莊永順說,雖然華碩可能思考自己著力發展或是透過IPC廠商,但可能發展不如原先預期。

莊永順透露,2010年8月左右,華碩當時投資長曾找他洽談合作,而這樁合作「其實是要談醫揚科技」,只不過當時醫揚剛剛成立約莫半年,資本額僅3000萬,「全部給華碩,也覺得太少」,雙方才從工業電腦結合。

莊永順也分析,若從研揚角度來看,要靠自我的力量成長,要何時才能到200億元的規模?這可能是有難度的,因為研揚雖然有技術,但如GPS或一線大廠大生意拿不到,所以很快就談成結合。

併入華碩,做生意有後盾

研揚與華碩結合後,經過3年努力,莊永順說,2011年到2013年主要做了兩件事,一件就是把華碩個人主機板技術,變成商業自動化用的主機板,另一件則是改善成本結構。他舉例,若工業電腦主機板賣120美元,華碩個人電腦用主機板賣60美元,但兩者功能差不多,與華碩技術結合後,我們在商業自動化領域就可以做出賣90美元的產品,而這些商業自動化產品就如自動提款機ATM等應用。

他強調,跟華碩合作可用最新技術,對成本結構也有利。以採購購成本來說,當時一樣的WiFi無線模組,華碩採購價格是3.5美元,研揚透過原廠代理商卻買15元美元,因此結合後就有能力提供商業自動化用主機板。更重要的,雖然跟華碩合作後,營收仍做30億元左右,但這段時間已經跟GE、飛利浦、西門子這些一線大廠做生意,因為跟客戶談生意時,透過華碩出示信函在服務、技術、財務等「掛保證」,「現在做生意,是3030億」。

華碩轉投資研揚荷包滿滿

2010年10月華碩宣佈以每股57.5元收購研揚百分之百股權,事隔6年多後,研揚8月21日將以每股88元掛牌上市,對華碩來說荷包滿滿;且以日前上市承銷案競拍結果,得標加權平均價格為106.85元,約為底價的1.43倍公開申購部分,總計吸引超過18萬人參與申購,凍結逾160億元資金,中籤率僅1%。

展望未來,研揚總經理林建宏也表示,將專注於四大利基市場如智能零售、智能製造、智能運輸與網路安全。未來營收目標不只是 100 億元,而是 200 億元,他並說明,研揚未來的兩個方向,除了在新應用要比競爭對手快,再度上市後,因為物聯網時代廠商不可能單打獨鬥,將會尋找合作機會,包含策略聯盟或財務上投資,結合更多廠商、夥伴,強化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