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台各地掀起「大罷免」風潮,許多公民團體紛紛發起罷免行動。然而,罷免屬於政治活動,現行法律卻未對其募款機制作出明確規範。由於罷免團體並非政黨或政治團體,導致其募款行為不受《政治獻金法》約束,甚至有部分團體以「一般人民團體」名義進行公益募款,模糊了政治活動與公益募款的界線。
針對這一問題,內政部今(24)日提出《政治獻金法》修正草案,增訂罷免案領銜人及被罷免人可收受政治獻金的機制,並已將草案送交行政院審議。內政部強調,這項修法旨在提高罷免活動的財務透明度,確保罷免行動的資金來源能夠受到監管,避免政治活動與公益募款混淆,造成法律漏洞。
這次內政部的修法方向,等於是正式承認罷免活動本質上屬於政治行為,因此應該受到《政治獻金法》的規範,讓罷免領銜人與被罷免人都能合法募款。然而,這個修法還需要行政院審議、立法院通過,過程可能會有不少政治角力
罷免募款長期缺乏法律規範,內政部修法補漏洞
內政部指出,根據現行《政治獻金法》,政治獻金指的是個人或團體對從事選舉或政治活動的對象所提供的無償資金,包括現金、不動產、不相當對價給付等經濟利益。目前,得以收受政治獻金的對象僅限於政黨及擬參選人,因此罷免活動的經費籌措原則上應由政黨負責,罷免團體本身並無法直接募款。
然而,若罷免領銜人只是一般公民,無法透過政黨進行募款,往往會尋求協會或其他組織協助。過去,包括民進黨、台灣民眾黨等政黨均有立委提案修法,主張應賦予罷免團體募款的合法權利,但相關修法始終未能落實。
內政部進一步說明,此次修正草案明確規範罷免案提議人的領銜人及被罷免人均可收受政治獻金,募款期間自罷免案領銜人向選舉委員會領取連署人名冊格式之日起,至罷免案投票日前一日止,也就是僅能在第二階段連署開始後才能進行政治獻金募集。
儘管內政部已提出修法方案,但草案尚未通過行政院審查,仍須送交立法院審議,相關規定何時正式生效仍有待觀察。
罷免團體募款亂象,內政部強調遵守法規
過去數年來,罷免活動的募款問題屢屢引發爭議。內政部曾在五年前做出函示,認定罷免活動屬於《政治獻金法》規範的「其他政治活動」,因此除政黨、政治團體和擬參選人外,任何罷免團體皆不得收受政治獻金。然而,監察院卻將問題歸咎於「立法疏漏」,導致法律規範形同虛設,部分罷免團體仍以其他方式進行募款,繞過政治獻金的監督機制。
內政部強調,無論是罷免領銜人或相關團體,都應遵守《政治獻金法》規範,不得逕行收受政治獻金,以免觸法受罰。未來若修法通過,則將可依據新法進行合法募款,確保罷免活動的財務透明度。
黑熊學院募款爭議,公益與政治界線模糊
在罷免行動如火如荼展開的同時,公益募款與政治活動界線模糊的問題也受到關注。其中,立委沈伯洋成立的「黑熊學院」及其相關組織「黑熊民防教育協會」便引發爭議。
黑熊學院本身並非公益機構,而是「黑熊社會企業有限公司」,政治立場鮮明。此外,黑熊另成立「黑熊民防教育協會」,並以社團法人名義在衛福部的「公益勸募平台」公開募款。根據資料,該協會去年募得超過兩千萬元,甚至超越許多真正以公益為宗旨的團體,這使得外界質疑其募款用途是否涉及政治活動。
有政界人士曾指出,無論是黑熊學院或黑熊民防教育協會,基本上都是特定政黨的支持團體,卻能透過公益募款取得大量資金。這不僅造成法律漏洞,也可能排擠真正公益機構的募款資源。最近,黑熊學院積極參與「大罷免」運動,更進一步將「公益勸募」與「政治獻金」混為一談,衍生更多法律與倫理爭議。
修法能否落實仍有變數
隨著全台罷免行動持續升溫,政治獻金與罷免活動的法律規範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內政部推動的修法雖能補足現行法律漏洞,但是否能順利通過立法院審議,仍充滿變數。此外,公益募款與政治活動的界線如何進一步明確,也考驗政府相關機關的執法能力。
無論如何,隨著罷免行動規模擴大,未來罷免活動的財務運作勢必將受到更嚴格的檢視。如何確保政治活動的財務透明度,同時不影響公民團體的正常運作,將是未來法規調整的重要課題。